中国航空钛合金奠基人颜鸣皋院士:人若无求情自高


201558435518940

提起钛合金,材料人一定不会陌生,作为20世纪5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的结构金属,如今它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航空发动机、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等航空航天领域。而在中国钛合金事业的背后,有一个人我们不得不提,他就是中国航空钛合金奠基人——颜鸣皋院士。

辗转多地,一心向学

1920年6月12日,颜鸣皋祖籍浙江慈溪,出生在河北省定兴县一户普通人家。儿时的颜鸣皋性格中充满了执着倔强,他也因此有了一个外号,“倔老三”。

“好奇冲动,坚韧执着,性格倔强,宁折不弯,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是优点,也是缺点。说它是好事,因为正是执着倔强的性格成就了我的事业,完善了我的人生;说是坏事,是这种性格使我经历了不少磨难,受到不少挫折。但是我改不了,也不想改。一个人,要是没有点性格,做不了大事。”这是颜鸣皋在生前接受采访时对自己性格的评价。

1926年,带着这股倔强颜鸣皋返回故乡,在慈溪孔庙西侧的一座小学开始了自己学业。两年后,颜鸣皋随父亲辗转来到武汉,进入汉口心儒私立小学继续学习。由于聪明好学,成绩优异,颜鸣皋在五年级时就直接升入了中学。

颜鸣皋所在的武昌文博中学是由英国开办的一所教会学校,在那里数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均采用英文授课,而正是这种授课方式为其日后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8年—1942年,重庆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之后进入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实验所担任助理工程师。1945年颜鸣皋获得了公派赴美实习的机会,在佐治亚大学短暂停留后,他被派往普拉特·惠特尼航空发动机公司工具样板厂,担任实习工程师。也就是从那里开始,注定了他与航空材料的不解情缘。

在实习期间,颜鸣皋利用一切闲暇去耶鲁冶金系旁听。实习一年后,他正式向耶鲁提出入校学习的申请并且只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就攻下了这所百年名校的物理冶金学硕士学位。

回顾颜鸣皋的求学生涯,从北方的冬雪皑皑、一马平川到南方的青山绿水、曲折小巷,从祖国的故乡山川到异国的长夜漫漫,虽辗转多地但向学之心从却未改变。

心怀报国,情系故乡

1947年,颜鸣皋写出了一篇题为《金属加工织构的研究》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第一次同时对三种常见晶系的滑移系与加工织构进行了推算。而这项工作被当时的学界视为织构专著中较完为整和成功的织构形成理论之一,他也借此在世界冶金学界开拓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之后,颜鸣皋又在纽约大学工学院担任副研究员继续自己的研究,在完成美国陆军部提出的“钛-氮”、“钛-碳”平衡相图,钛合金性能和工业化生产等课题的同时颜鸣皋还首次提出铜合金、钛合金材料拉伸、压缩和轧制织构形成的理论机。而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该方面做出研究同时也填补了世界空白

1950年,刚刚经过战火洗礼的新中国正处于百废待兴的时刻,而处于学术上升期的颜鸣皋决定放弃了美国优厚生活和科研条件,返回祖国贡献一己之力。

“我的祖国一穷二白,需要我们这些人回去。报效国家,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和责任。”颜鸣皋这样对纽约大学工学院研究部主任尼尔森教授解释自己的选择。

然而,回国之路却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在临行前10天颜鸣皋被美国联邦调查局以“非法留居”罪名逮捕并被强行退掉船票。在拘留所里,美方软硬兼施,开出各种条件,希望打消颜鸣皋归国的念头。然而,颜鸣皋自始至终坚持着自己的归国信念。在朋友及律师的帮助下,颜鸣皋在1951年2月胜诉,终于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克利佛兰”总统号。

攻坚克难,再创新高

回国不久,颜鸣皋受聘于华北大学工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任该校工学院冶金系教授兼金属材料教研组组长。1954年改任机械工程二系(弹药系)主任,兼任中科院应用物理所研究员。

1956年,国家将钛合金研究列为中国未来十二年建设572项科技攻中的72个重点攻关项目之一,颜鸣皋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自然可想而知。

1956年10月,在接到任务后,颜鸣皋带领着十几人的团队在无材料、无设备、无大笔科研资金的“三无”条件下开始创建我国第一个钛合金试验室。3千克非自耗电弧炉,7.5千克自耗电弧炉全部都由颜鸣皋带领团队自行设计制造。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经历无数次失败,中国首个钛合金铸锭(3kg)在这个实验室诞生。

此后,颜鸣皋又带领团队自行制造了25千克真空自耗炉,建立630吨测压机,氢气保护熔炼炉等一系列熔炼加工装置。同时一大批科研人员也在颜鸣皋的培养下逐渐成长,这其中就包括后来的中国钛合金研究与应用开创者之一曹春晓院士。

就在一切看起来越发顺利的时候,“文革”的到来打断了这一切。由于具有留美经历,颜鸣皋在文革期间经受了频繁批判和打压,期间他甚至长时间被安排在牛棚住宿。尽管这样,颜鸣皋还是不忘科研,也不后悔自己当初归国的选择。

“文革”结束后,颜鸣皋敏锐的捕捉到由于在宏观力学与微观分析研究上缺少有机结合导致我国在金属疲劳和断裂方面研究的空白,而这些研究又恰恰对飞机发动机、飞机寿命预测以及选材等方面至关重要。

1

于是,颜鸣皋当即亲自组织和领导固体力学与物理冶金相关人员采用宏观力学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针对金属材料的疲劳裂纹扩展展开一系列研究。而他的研究成果,对如今对材料人而言也都耳熟能详:双滑移、裂尖钝化和再生核机制、疲劳裂纹扩展的一般表达式等等。

1978年,由其撰写的《金属疲劳断裂微观机制》更是成为我国首次发表的首篇兼顾分析、独立见解、系统论述于一体的有关疲劳与断裂微观机制的论文报告。

如此丰硕的研究成果自然也为颜鸣皋带来了满载的荣誉:1987年6月全国机械装备失效分析及预防工作”特殊贡献奖”;1991年4月,在航空工业创建4 0 周年之际,他荣获航空航天部的最高奖励——“ 航空金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9年6月在第七届国际疲劳大会(IFC-99)上被授予“国际疲劳大会终生荣誉会员奖“;2001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全国侨界“十杰”荣誉称号。

培育栋梁,淡泊名利

尽管颜鸣皋一生获奖无数,但是他常挂在嘴上的却是这样一句话,“人若无求情自高,人有追求寿亦长”,在他看来科研最为体现一个人作风和品格,只有无私无畏方才能求得真知。

2

晚年的颜鸣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培养年轻一代上。1985年,65岁的颜鸣皋在北京航空材料研究所创立了材料学博士点和博士后工作站,并亲自培养了15名硕士,22名博士和9名博士后。而日后这些学生有半数成长为总工、教授,其中不乏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2003年,颜鸣皋的故乡慈城镇被列为“千年古县城”,他将慈城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祖居赠予了慈城人民政府。2006年,这座祖宅经修缮后被命名为“慈城院士陈列馆”,里面陈列了包括颜鸣皋院士在内的10名院士的生平事迹。

5

2014年12月24日,颜鸣皋与世长辞。

60余年的科研生涯,颜鸣皋先生留下的不仅有他为中国航空钛合金事业留下的浓墨重彩,还有他的风骨,他的态度,他的情怀,而这些都将会永存后世。

材料牛编辑晓fire编辑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