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材料周报#用太赫兹电磁场实时塑造电子束形状


电子材料一周纵览第038期(20160420-20160426)概要:通过更简单的过程,工程师制作更快更灵活的硅基晶体管;“仿萤火虫”OLED,能效更高;加点盐——合成性能更优的二维材料;用太赫兹电磁场实时塑造电子束形状;纳米线电池:充放电达次数可上千次;粒子的贝尔关联性终获突破;三彩色光电探测器;混合粒子传导机制型导电聚合物的结构控制;超柔韧有机光子皮肤。

1.通过更简单的过程,工程师制作更快更灵活的硅基晶体管

麦迪逊大学工程师开发出一种简单、低成本且精度更高的纳米压印光刻技术(nanoimprinting lithography ,NIL),来制备柔性硅基射频薄膜晶体管(RE TFTs),有效避免了传统光刻技术中因光线衍射等造成的精确度缺失等问题,理论上运行速度超过100GHz,为目前最快的晶体管。

该论文发表在Science Report上。

2. “仿萤火虫”OLED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学院(KAIST)的研究人员发现萤火虫的角质层不像人的那样光滑,而是具有微小层状结构和非对称性,能够提高光的传输,进而研究了一种仿生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其光提取率增加了60%。

该论文发表在 Nano Letters上。

3. 加点盐——合成性能更优的二维材料

德雷塞尔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与清华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开拓性地使用水溶性盐晶表面作为模版来生长导电型金属氧化物,依靠这种(二维模版生长)方法晶体能够更好的铺展开,最终形成的氧化物薄片尺寸大且化学纯净,尤其适用于储能方面的应用。

该论文发表在Nature Conmmunications上。

4. 用太赫兹电磁场实时塑造电子束形状

德国慕尼黑大学和量子光学研究所组成的一支研究团队成功展示了一种技术,其通过太赫兹波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实时塑造电子束形状。学者认为此项研究可促进超快显微镜和衍射技术的诞生。

该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

5. 纳米线电池:充放电达次数可上千次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在二氧化锰表面覆盖纳米线并且用玻璃凝胶制成的电解质包围组件制成了纳米电池,其可多次充电而储能能力无损失。或许有一天,我们能够远离更换电池之忧。

该论文发表在 ACS Energy Letters上。

6. 粒子的贝尔关联性终获突破

来自伯尔尼大学的物理学家们第一次观察到了成百上千原子间所谓的贝尔相关性(微观世界受量子力学规则控制,单独粒子的性质强烈依赖于周围无数个粒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员用绝对零度以上几十亿分之一的超冷激光测试电子云,从而发现了这种贝尔相关性,每个原子首次被引入叠加态。

该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

7. 三彩色光电探测器

美国西北大学的Manijeh Razeghi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三色探测器。该设备可以通过简单的改变所施加的偏置电压来检测不同的红外波段,是基于砷化铟/锑化镓/锑化铝的II型超晶格,可以试验预设定的截止波长和高量子效率。该实验在红外彩色电视机和三彩色红外成像方面有比较好的前景。

该论文发表在 Scientific Reports上。

8. 混合粒子传导机制型导电聚合物的结构控制

华盛顿大学的学者通过对聚(3,4-乙烯二氧噻吩)掺杂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的纳米结构与电性能两者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该材料中离子和电子的迁移率同时受结构尺度变化的影响。通过量化区域组成与参数,该团队得出离子和电子两者传输的最佳平衡态,这对典型的混合型导体设备来说至关重要。

该论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9.超柔韧有机光子皮肤

奥地利林茨大学相关研究者开发出超薄、超柔、高性能的高分子发光二极管(PLEDs)和有机光电探测器(OPDS),并将两者有效结合,成功制备出超柔反射式脉搏血氧仪。将该装置贴到手指上既可实现对人体血氧浓度的测定,也可直接得到具体数据。

该论文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材料牛网编辑部推出#电子电工材料#周报及专栏,为大家呈现电子材料领域(半导体、铁电、磁性材料、导电分子等)最新研究进展,欢迎关注。

本期周报由材料人电子电工材料学习小组火星人、Ann编写。

如果你对电子材料感兴趣,愿意与电子电工领域人才交流,并且想及时掌握电子材料研究学术动态并深入剖析行业现状,请加入材料人电子电工材料学习小组(加入方式:发送申请表和个人简历至msdd0816@163.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