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金属物理“四大名旦”的传奇吗?


今天,材料人来给大家说说金属物理“四大名旦”的传奇。

事情要说回到1952年。北洋大学、唐山铁道学院、山西大学、北京工业学院、西北工学院、清华大学等六所著名院校的有关采矿和冶金系科为基础,成立了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1960年改名北京钢铁学院,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至今)。1954年,刚刚回国任教的柯俊先生向学校建议培养金属物理方面的人才并建立相应专业,并着手为金属物理专业拟定教学计划。

建系伊始,柯俊先生四处奔波为金属物理专业争取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到校担任金属物理各主要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在柯俊先生的努力下,金属物理专业组成了柯俊、张兴钤、肖纪美、方正知四位教授的豪华阵容。四位教授水平之高,吸引国内众多知名大学慕名派到金属物理教研组进修的教师络绎不绝,金属物理“四大名旦”由此而得名。

不仅如此,金属物理教研组还形成了以“四大名旦”为支柱的学科梯队,即:以柯俊先生为首的相变组,以张兴钤先生为首的力性组,以肖纪美先生为首的合金理论组以及以方正知先生为首的X射线组。

柯俊

柯俊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黄岩,1948 年12 月份获得英国伯明翰大学博士学位。在留英期间,柯俊先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首次发现并提出钢在固溶体分解发生相变时贝茵体转变的切变位移机制,证明其是与珠光体、马氏体不同的相变,建立了贝氏体相变切变理论。由此,柯俊先生被国内外同行称之为Mr. Bain(贝茵体先生)

1953年8月,柯俊先生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来到了正在草创阶段的北京钢铁工业学院。

在加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后,柯俊先生创立了中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参与创办了第一个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培养了大批理工结合的优秀专业人才。

柯俊先生率先应用电子显微镜进行研究,并与钱临照、郭可信一起成立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成立。柯俊先生还组织了中日双边电镜研讨会,成立电子显微镜培训中心,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电镜人才。

1974年,柯俊先生领导与组织北京钢铁学院成立冶金史研究室,系统开展冶金与材料史的研究,创设了科学技术史学科。在最新公布的“双一流”名单中,北京科技大学成为了科学技术史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1996年,柯俊先生负责北京科技大学“工科大学本科教改”项目,启动了“大材料”专业试点班的教学改革。

因此,除了“贝茵体先生”之外,柯俊先生还被称为是“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的先驱者”“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我国金属物理专业的奠基人”“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张兴钤

张兴钤先生1921年10月16日出生于河北武邑,1947年赴美留学,先后获美国凯斯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冶金硕士、博士学位。

在美留学期间,他系统地研究了蠕变过程中多晶纯铝及合金的形变、断裂机制,先后发表八篇论文,被国际学术界广泛引用,成为金属蠕变结构研究的奠基性工作之一。

1955年张兴钤先生回国,并受柯俊先生邀请加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担任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

建系伊始,张兴钤先生大胆讲授当时是最前沿但还不为学界接受的“位错理论”,并编写了我国金属物理专业最早的通用教材《金属及合金的力学性质》,相继被国内多所高校采用。

1961年,张兴钤在北京钢铁学院指导金属物理教研组老师进行金属分析

1963年,因国家紧急征调进入核武器研究院的人才,张兴钤先生参与到核武器研制领域,组织领导核材料、爆轰物理、核测试等方面的实验研究。

张兴钤先生曾任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的副理事长,积极为核材料研究领域打造交流平台。1997年,在斯坦福大学召开的国际裂变材料保护研讨会上,已76岁高龄的张兴钤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向世界各地的核材料专家作了《中国核材料控制的实施》报告。

肖纪美

肖纪美先生1920年12月7日出生在湖南凤凰县,1948年2月考入密苏里大学矿冶学,只用两年半的时间就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因回国受到阻挠,肖纪美先生先后在美国数家公司从事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铬锰氮不锈钢的相图、相变和力学性能方面的系统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节镍奥氏体不锈钢基本成分设计和力学性能计算的新方法。

几经周折,肖纪美先生于1957年回国,在柯俊先生的积极争取下,加入了北京钢铁工业学院。至此,肖纪美先生在金属物理专业的讲台上一讲就是半个多世纪。

1957年,肖纪美先生开设以性能为线索的“金属材料学”;1980年,肖纪美先生开设了“合金能量学”,把经典热力学的知识外延,首次用能量的观点来分析合金的过程、结构和性能,而后应用热力学、统计物理、弹塑性力学、表面力学、固体物理等基础知识,根据合金的结构计算合金的能量,提出了过程的三原理和能量分析方法,使专业课具有新的内容和思路;1984年, 肖纪美先生开设了“材料学的方法论”。

肖纪美先生主讲材料名师讲坛

在80周岁成为资深院士时,肖纪美先生就宣布不再参加各种开幕式和鉴定会,但对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厂矿企业邀请的学术报告情有独钟。即使在90多岁高龄,肖纪美先生仍然坚持给本科生、研究生进行系列讲座。

方正知

方正知先生90华诞图片

方正知先生于1918年11月出生于安徽枞阳,1946年赴美留学,先前往科罗拉多矿业大学,后进入密苏里大学学习。1949年6月,方正知先生获得密苏里大学冶金系硕士学位。受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工学院院长魏寿昆邀请,方正知先生回到母校工作。

1950年,方正知先生从事物理冶金本科课程的教学,讲授合金理论、射线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次年,方正知先生应用美国人编著的最新教材,又为研究生开设了当时很前沿的粉末冶金学课程,同时带动了该门学科在国内的发展和应用。他还在校举办轻金属专业班,培养了全国最早的一批轻金属冶炼人才。

1952年院系调整,方正知先生进入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工作。到校后,方正知先生开始仍然从事物理冶金课程的教学,后来专注于X射线分析的教学与研究。1953年起,他率先在国内为金相专业开设了X射线金相学和为金属物理专业开X射线衍射学两门课程。

在方正知先生努力下,北京钢铁工业学院建立起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现代X射线学研究中心。他带领师生在1962年全国首届X射线和电镜学术会议上报告了合金亚晶结构的X射线消光和摆动曲线研究技术的研究成果,在会上发表了两篇论文,引起了广泛关注。1962年他被高教部批准为金属物理研究生导师。

1957-1959年,方正知先生赴苏进修。回国后,奉冶金部派遣,方正知参加了由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主持的第一颗原子弹铀同位素分离膜的攻关研制,后调往北京第九研究所(现为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1979-1980年以及1989-1998年退休返聘期间,方正知先生分别从九院和中国科学院空间物理所回到北京钢铁学院,兼职带领博士生开展X射线吸收限细结构谱的研究,仍然继续着当年的X射线分析教学和研究工作。

现在,金属物理专业早已调整为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金属物理四大名旦讲课的声音也不再在讲台上响起,但北京科技大学校内仍然耸立着一座楼——金物楼。这座当初因金属物理专业的创立而创建的,也是当时北京钢铁工业学院第一座综合性科研实验大楼,现仍然屹立在校园中,接待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本文图片及主要文字内容来源于

1:北科大青年(微信号beikedaqingnian)、北科材料长征路北科校史馆(微信号ustbxsg)微信公众号相关文章

2:中国科学院官网:【中国科学报】张兴钤的生命钤记

3:中国科学院官网:肖纪美主讲中国材料名师讲坛第五讲

材料牛编辑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