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牛的人生又激发了我对科研的憧憬!新能源领域高被引作者汇总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Analytics)公司在线公布了全球2017年“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Researchers 2017)”名单。全球共有3300多位学者入选“高被引作者”名单。我国共有239位学者入选(265人次)。下面小编带大家领略一下新能源方向专家们的风采!

安徽工业大学原长洲

基本情况

2009年12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进入安徽工业大学。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新加坡南洋理工 Research Fellow

多年来一直从事能源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研究经历和良好的学术积累,取得了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国际会议上做口头、邀请报告10余次。现在主要从事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锂离子电池、储能型可见光光催化剂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工作。

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Angew. Chem. Int. Ed.、Adv. Funct.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Chem. Commun.,Green Chemistry, Eur. Chem. J., Carbon, J. Mater. Chem., Nanoscale,Nanotchnology, J. Electrochem. Soc., J. Power Sources, Electrochim. Acta, Nano Res., CrystEngComm, RSC Adv., Part. Part. Syst. Char.等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SCI研究论文70余篇(SCI索引3000余次), 8篇被SCI索引超过100次,单篇最高被SCI索引385次,15篇引用次数超过50,影响引子超过6的有25篇,10篇ESI Highly Cited Paper,4篇ESI Hot Paper。合作发表论文50余篇。H-index 40。其中,有8篇分别被Green Chem.、J. Mater. Chem.(A)、Eur.-Chem. J.或Part. Part. Syst. Char.,以Front Cover和Back Cover的形式亮点刊载报道。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2013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一项(排名第二)。2015年入选第四批安徽省战略性新兴技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同年获第十六届安徽青年科技奖。

研究方向

超级电容器、锂硫电池、锂离子电池、新型铅碳超级电池以及功能高分子材料

课题组主页:http://id.sciencenet.cn/index.php?s=/Index/base/user/ayuancz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杨树斌

基本情况

杨树斌教授,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北航“卓越百人”计划入选者。2008年毕业于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7-2014.2年先后在德国马普聚合物研究所和美国莱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诸多国际权威期刊上,如Acc. Chem. Res.(1篇), Angew. Chem. Int. Ed. (3篇), Adv. Mater.(6篇), Nano Lett.(2篇), Sci. Rep.(1篇), Adv. Funct. Mater.(2篇)和Small(1篇)等共28余篇。外加共同作者的论文Nature Commun. (2篇), Adv. Mater.(4篇)和J. Am. Chem. Soc. 等近50篇。这些论文短期内被材料化学领域同行大量引用(4000余次),H因子29。应邀承担多个国际知名杂志如Adv.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Energy Mater., Carbon, Electrochem. Commun., Chemistry等的审稿人。

 研究方向

1.新能源(锂离子电池,锂-空电池,锂-硫电池)电极材料

2.燃料电池非贵金属催化剂

3.新型炭材料

4.低维度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个人主页:http://www.mse.buaa.edu.cn/szdw/szjg/jsyjy/71270.htm

中科院郭玉国

基本情况

郭玉国,男,1978年出生。2004年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04-2006年在德国马普固体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6-2007年被聘为马普固体研究所Staff Scientist。2007年入选化学所“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加入中科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院重点实验室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课题组长。2012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并入选中央组织部“万人计划”首批青年拔尖人才。

在Nature Mater.(1篇)、Acc. Chem. Res.(1篇)、J. Am. Chem. Soc.(8篇)、Angew. Chem. Int. Ed. (4篇)、Adv. Mater.(18篇)、Adv. Energy Mater.(3篇)、Adv. Funct. Mater.(4篇)、NPG Asia Mater.(2篇)、Energy Environ. Sci.(4篇)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发表论文被他人SCI引用7600多次,单篇他引最高超过600次,目前SCI上的h-index为43。申请国际PCT发明专利8项,中国发明专利36项,已获授权15项,成果转化1项。

应邀担任国际期刊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ChemElectroChem、Nano Research的编委和《中国科学:化学》的青年编委。曾获国际电化学委员会2014 ISE Tajima奖;第十三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亚洲化学学会联合会(Federation of Asian Chemical Societies)杰出青年化学家奖;IUPAC江教授新材料奖;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中国电化学会青年奖;首届“SCOPUS寻找未来科学之星”纳米科学领域金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Technology Review》“全球杰出青年创新家TR35”;美国国家地理新兴探索者(The National Geographic Emerging Explorers);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被汤森路透评(Thomson Reuters)选为材料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并入选《2014年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被选为中国化学会电化学委员会委员和“化学电源”领域召集人;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工作者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锂离子电池、锂硫电池等能量转化与储存器件中功能纳米结构材料的设计、制备、组装、结构和性能关系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应用探索,系统研究了纳米能源材料的热力学、动力学与表界面稳定性问题,以及纳米体系离子、电子存储与输运过程中的尺寸效应,探索出特色调控和解决途径,研制出性能优异的锂二次电池电极材料并实现了规模化制备与应用。

课题组主页:http://mnn.iccas.ac.cn/guoyuguo/

中科院侯剑辉

基本情况

2001年7月北京科技大学理学学士,2006年7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后赴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 (UCLA) 做博士后。2010年回国至今,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侯剑辉研究员的研究领域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olymer solar cells,PSC),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160余篇,相关文章被引用13000余次,H-Index为52。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中科院化学所"引进国外杰出青年人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Thomson Reuters "Highly Cited Researchers 2015",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等奖励。

研究内容

课题组自2010年9月成立以来,主要从事高性能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结构设计、合成、表征,以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器件物理、器件制备工艺方面的研究。从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分子结构设计和微观形貌调节来实现高能量转换效率。本课题组在二维共轭苯并二噻吩(BDT-Ar)单元的开发和优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从而有效地推进聚合物光伏领域的发展,也为光伏聚合物/有机小分子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十分有益的借鉴。

课题组主页:http://houjianhui.iccas.ac.cn/home

中科院胡勇胜

基本情况

男,1976年生。2001年在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获硕士学位,2004年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到德国Max-Planck固体研究所做博士后和Principal researcher(2004-2007),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2008)。2008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回物理所工作。

近年来主要致力于储能材料和储能器件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固态离子学和钠离子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等,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863创新团队、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项目,已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1项。在Nature Mater.,Nature Energy, Nature Commun.,Science Advances,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Energy Storage Mater., JACS, Angew. Chem. Int. Ed., Energy Environ. Sci.,Nano Lett.等学术期刊上,共发表SCI论文160余篇,SCI引用超过11000次, H因子为52,连续3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材料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录。最近所获荣誉与奖励包括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6)、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北京青年科技奖(2015)、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 Prize(2015)、入选英国物理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等。 

研究方向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其相关基础科学问题,主要包括: 

1.能量存储与转换器件(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等)

2.纳米离子学(离子/电子在纳米尺度上的输运、存储与反应问题)

3.光电一体化能源系统

个人主页:http://sourcedb.cas.cn/sourcedb_iop_cas/zw/zjrc/brjh/200907/t20090703_1911431.html

中科院李永舫

 基本情况

1986年在复旦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1986-1988中科院化学所博士后,出站后留化学所工作,1993年晋升研究员,1996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

迄今已发表研究SCI论文40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5以上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刊物包括Nature Photonics、Acc.Chem. Res.、Chem. Soc. Rev.、J. Am. Chem. Soc.、ACS Nano、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dv. Energy Mater.、Adv. Funct. Mater、Energy Environ. Sci.、Chem. Mater、Chem. Commun.、Macromolecules、J. Mater.Chem.、.Polym. Chem 等。与吴浩青先生合著《电化学动力学》,另在10多部著作中写有与共轭聚合物光电子材料和器件相关的部分章节。发表论文已被SCI他人引用12600余次,h-因子60。

课题组主页: http://liyf.iccas.ac.cn/4

中科院万立骏

基本情况

1982 年1月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1996年3月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2004年2月至2013年1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纳米结构与纳米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北京分子科学国家实验室(筹)主任。

在包括Nature Comm., Acc. Chem. Res.,PNAS, Angew. Chem.,JACS等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科学出版社出版专著“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应邀担任中国科学化学卷主编,Acc. Chem. Res., JACS, Adv. Mater., Chem. Mater., ChemComm., PCCP,NANO,物理化学学报,化学进展,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10余种学术期刊的编委或顾问编委。受聘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和访问教授。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化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中国化学会-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等奖项。获得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被选为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电化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环太平洋国际化学大会国家代表,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学、电化学和纳米材料科学的研究。发展了化学环境下的扫描探针技术,在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纳米图案化、表面手性研究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致力于能源转化和存储器件的表界面化学、电极材料制备方法学和材料结构性能的研究,设计制备了系列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并应用于能源和水处理领域。

课题组主页:http://mnn.iccas.ac.cn/wanlijun/ry/wljys/

复旦大学夏永姚

 基本情况

1997年日本国佐贺大学应用化学系能源-材料科学专业博士毕业,后赴日本、美国等单位做博士后或开发研究员。2003年1月至现在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共发表SCI论文250余篇,包括Nature Chem., Sci. Adv.,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it., Adv. Mater., Adv. Fun. Mater, Chem. Mater., J. Electrochem. Soc.等,被国际学术刊物他引1万余次,单篇被他引 600次。授权和申请专利40余项。2003年回国至今主持包括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和企业合作项目等20余项。《电化学》、《化学学报》、《电源技术》和《化学与物理电源系统》杂志编委, Editor of J. Power Sources。

研究方向

当前主要从事新型储能材料和储能技术的基础和应用开发研究,包括锂离子电池、电化学电容器和燃料电池等。

课题组主页:http://www.electrochem.fudan.edu.cn/CN/show.aspx?info_lb=27&info_id=21&flag=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校刚

基本情况

 1991年、1994年分别于新疆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学士、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电化学,同年留校任教;2001年6月于兰州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8月被聘为讲师,1998年6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3年11月晋升教授,2004年11月被聘为博士生指导教师,2004年12月进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2006年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009年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2012年1-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清洁能源研究中心作高级访问学者。

主持并完成国家“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目前是纳智能材料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能量转换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先进化学蓄电技术与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曾经担任JACS,Angew.Chem.,Adv. Mater.,Nano Lett.,Adv.Funct.Mater.,Energy Environ. Sci.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迄今作为通讯作者在包括Adv.Mater.(1篇),Nano Lett.(1篇),Adv.Funct.Mater.(2篇),Adv.Energy Mater.(2篇),Energy Environ.Sci.(1篇)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他引超过3000次,其中单篇他引最高289次,H因子为47。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毕业生11人。在高比能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方面的研究成果获2013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

研究方向

(1)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关键材料及技术;

(2)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

(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催化剂材料。

课题组主页:http://xgzhang.nuaa.edu.cn/

南开大学陈军

基本情况

陈军,1967年出生于安徽,南开大学化学学院材料学科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科技部863计划领域专家。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Nature Chem., Nature Commun., JACS, 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Energy Environ. Sci.,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cc. Chem. Res., 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230余篇,SCI他引16000余次,单篇最高他引1118次,H因子67,获发明专利授权20项,实现转化3项,编写《能源化学》、《化学电源:原理、技术与应用》等,为新能源电池的研制与应用提供了新思路,推动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11年)、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06 年和2016年)。

研究方向

从事无机材料与能源化学及高能电池的研究,针对氢、锂、镁等无机材料的化学能/电能储存与转化所存在的反应活性低、动力学缓慢、物质输运和电荷传递受限等科学与技术难题,带领团队开展能量高效储存与转化探索研究,通过化学、纳米和能源的交叉学科研究,探索使用新材料,来提升能量转化效率与能量储存密度,并从这两个方面优化电池效能。

个人主页:http://chem.nankai.edu.cn/ejym_wide.aspx?m=1.1&t=3&n=992051

南开大学陈永胜

基本情况

陈永胜,教授,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博士学位。1997-1999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后。2002-2004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作。2003年起任天津市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特聘教授,南开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陈永胜教授至今已发表SCI论文200余篇,包括Science, Nature, Nature Photon., Nature Comun., Acc. Chem. Res., J. Am. Chem. Soc., Nano Lett., Adv. Mater.等,他引27000余次(Google Scholar),H因子68,连续两年(2014、2015)入选路透集团全球高引用科学家名录。

研究内容

目前主要从事以下方向的研究:

1)碳纳米材料,包括石墨烯,碳纳米管等的制备,修饰和应用;

2)有机光电材料制备和性能研究;

3)新一代绿色能源器件,包括有机太阳能电池和超级电容器。

课题组主页:http://nanocenter.nankai.edu.cn/profyongshengchen.htm

中山大学童叶翔

基本情况

1985年中山大学化学系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1999年中山大学化学院有机化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为中山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纳米能源材料与新能源器件(Nano energy materials and new energy device),主要包括纳米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半导体材料、光催化和电催化材料、光电化学、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

个人主页:http://cet.sysu.edu.cn/User/51.html

清华大学张强

基本情况

2004年获得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士学位,2009年获得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副教授,获得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 年)、英国皇家学会“牛顿高级学者基金”等荣誉。

研究方向

1) 探索纳米尺度上催化新原理,利用纳米材料发展高效化工过程

纳米材料的特性体现了诸多特性。当材料特征尺寸到纳米或亚埃水平,其能带结构分裂,量子效应体现,从而为发展多相催化提供了理论技术。利用特异纳米材料的表面特殊电子结构、晶面效应、分子台阶等新特性,进而在新能源领域中呈现出优异的活性。利用纳米炭为平台,通过掺杂或接枝活性官能团、纳米颗粒,进而调变电子结构,发展新型脱绿色催化过程,满足新能源过程对于基础催化材料的需求。通过调变纳米材料的杂化,设计出多级结构的催化材料,并进一步利用纳米效应以及催化原理,通过催化材料的微纳结构调变,设计出高效多级催化材料。

2) 发展新型微纳复合结构的先进功能材料合成方法论

为发展新型能源以及催化材料,进一步深入一维碳纳米管为平台的基础设计,拓展多级复杂有序纳米材料合成方法论,并为发展电化学储能、热电储能、机械储能、以及多相催化提供化工材料平台。

3) 发展纳米反应器技术,开发高效先进材料与能源转化新过程。

利用多级纳米材料为平台,发展基于物理限域高温热稳定好的新型催化剂。利用定向碳纳米管为平台,发展纳米反应器;利用复杂纳米结构限域,发展纳米反应器内材料合成以及能源转化新过程;利用多级流化床作为反应器,实现例如多晶硅、纳米炭的宏量制备。

4) 开发用于储能的炭基复合材料,并探索其宏量制备技术。

炭基材料是当下制备高性能超级电容器、锂电池、燃料电池的关键。结合已有的碳纳米管批量制备技术,发展新型炭基纳米复合材料,拓展其在新能源,尤其是先进电池领域的应用。结合化工过程放大经验,发展先进能源材料宏量制备技术。

个人主页:http://www.chemeng.tsinghua.edu.cn/scholars/zhangqiang/index.htm

武汉理工大学余家国

基本情况

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博士毕业,2000至2002年和2003至200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后赴英国英国Bristol 大学、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大学访问研究。2000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6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近几年在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光催化产氢、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与产品、污染物吸附、和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形貌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了若干创新性研究成果,多篇研究论文发表在多种国际著名刊物上,如:Chem. Soc. Rev.、Angew. Chem. Int. Ed.、Nano Letters、J. Am. Chem. Soc.、Adv. Mater.、Adv. Funct. Mater.、Small、Chem. Mater.、Chem. Commun.、J. Catal.、Environ. Sci. Technol.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国际刊物论文240余篇,论文被SCI收录270余篇,SCI他人引文9800余篇次,H个人引文指数57,单篇最高SCI他人引文700余次。56篇论文被ISI评为近十年高引频论文(本领域引用率最高的1%以内, Top 1% paper)。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部级发明二等奖2项、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成果推广二等奖1项等。是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otoenergy, Journal of Nanomaterials等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客座主编。

研究方向

1)纳米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及其在环境和能源中的应用

2)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3)电化学发光

个人主页:http://smse.whut.edu.cn/yjspy/xsdw/js/201204/t20120411_78498.htm

本文由材料人新能源组Allen供稿,材料牛整理编辑。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这里汇集了各大高校硕博生、一线科研人员以及行业从业者,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大家庭。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RDD-2011-CHERISH,任丹丹,我们会邀请各位老师加入专家群。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