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等顶刊频频贴心发文:博士用生命科研的状态真的能改变么?


近日, Nature等机构举办的第一届研究生研究人员心理健康与福利国际会议将在英国布莱顿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非常火爆,门票迅速售罄,可见读博士被吐槽和抱怨的呼声很高。有来自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等八个国家或地区的180多名科学家、心理学家、大学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将参加这个会议。会议的目标是解决一个简单而紧迫的事实: 许多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过度劳累和压力过大--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受到影响【1】。

从过去几年的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令人不安的情况。其中一名比利时佛兰德斯的博士生, 他们发现, 他们患心理健康困难的可能性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的两倍多, 其中三分之一的人有患精神疾病的风险,其中患抑郁症的风险尤其显著。一项针对图森亚利桑那州大学博士生的调查发现, 约四分之三的博士生承受的压力 "超过了平均水平"

其实,在中国,读博士被吐槽的极其激烈,抱怨和叫苦声一片。很多人认为读博士是一种高危职业。网上有一句话:新时代不孝有三:出国、单身、读博。甚至认为,“科研狗”其实本质上比“程序猿”更累。

前段时间,“996”频频登上热搜。其实“996”是继对“朝九晚五”工作制的新提法。随后,各个行业的从事人员纷纷“对号入座”,网友们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也不乏一些商业大咖加入论战序列。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马爸爸。马爸爸关于“996是福报”言论受到网友们一边倒的批判,说其露出了“资本家的獠牙面目”。其实,对于上班族来说,网友们也纷纷表示自己已经深陷此“牢笼”,生活没有质感,拿着微薄的收入,“战战兢兢”的活着。迫于生活压力,抛弃那份“诗和远方”,“苟活”于现实。前几天,马爸爸的开黄腔的新定义“669”,过后马爸爸就因此被《中国妇女报》公开怼---开黄腔,跌份。669起源于马爸爸前不久一年一度的阿里巴巴集体婚礼上的讲话,希望各位阿里人都做男神、女神。669(6天6次,关键是要久(9))也就作为阿里人男神的追求目标。或许,对于这个,科研狗们只能苦笑一声:996,669,无奈我是科研狗。

对于科研狗来说,这个“996”让我们这些科研汪简直是羡慕嫉妒恨。博士研究生是科研主力军,或许也是“受伤”最严重的。他们面对的科研压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活和身体状态;2、心理和精神状态。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这两个方面也会反应科研压力的大小。

1.生活和身体状态

前不久,“长期睡眠不足将改变基因”的话题成功冲上热搜第一。英国萨里大学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 6 小时,持续 一周就会导致体内 700 多个基因发生改变。即使一晚睡眠不足,也会对人产生严 重危害。长期“缺觉”的会导致14个可怕后果,让习惯晚睡的你补上这笔“睡眠债”。 即“免疫力下降,容易变傻、变丑、暴饮暴食,容易情绪失控、暴饮暴食、患癌…” 白天犯困、皮肤变差、长黑眼圈、掉头发、体质变弱,诸多问题在很多熬夜的大 学生身上逐一显现。

据中国青年报,今年 3 月份发布的《2019 年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70 后最爱睡前看书,80 后最爱失眠,90 后睡得最晚。不同年龄阶段之间的睡眠状 况也各不相同,越年轻睡眠越紊乱,越年长睡眠越有规律。在去年中国青年网就报道出关于中国大学生睡眠质量的相关调查报告,如下图所示。其中表明近四成 的大学生经常性熬夜,而玩手机是主要原因。同样在《2018 年中国 90 后年轻人 睡眠指数研究》中相关数据同样可以佐证——90 后睡眠时间平均为 7.5 小时,低 于健康睡眠时间,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作为 95 后的大学生一代,更是 成了缺觉的主力军。

前段时间,4 月 11 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唐江涛博士猝死,年仅 40 岁,让 人心痛。再此之前还有在网上报道的华南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宿舍猝死事件等等。 相信大家对这种十分不幸的事感到十分痛心。一个生命的离去终归是家庭的灾难, 呵护健康,珍爱生命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些科研工作者的英年早逝却恰恰揭示了科研圈普遍存在的过劳问题,原因大多是因为熬夜。

前不久,日本学术女星自杀并称:大学要的只是廉价劳动力。一时又把研究生是廉价劳动力一说推向风口浪尖。其实,这一说法并不新鲜,已经在网上进行讨论了许多年。这些讨论的集中点主要是集中在研究生(主要是博士)工作时间长、待遇补贴低这两点上。待遇来说,各个高校也在逐渐加大力度提高,但是博士的科研压力依旧有增无减。笔者作为一位化学和材料相关的研究方向的在读博士研究生来说,我们基本都是“8117”(虽然不是导师的要求,但是为了能够搞点数据汇报,就得逼迫着自己天天这样)。几乎是每天8点进入实验室到晚上11点,有的甚至更晚,有时候晚上回宿舍的时间在一点或两点左右,每天如此重复昨天的故事,一周6天工作。周天会休息一天,但是,很不幸,开组会!大家别小看这个组会,说不定又是另外一番战场,说不定组会期间的几轮轰炸,或许会让你开始怀疑人生。这可能也是很多中国研究生(博士)跟我一样的工作现状。“珍惜生命,远离博士”等话语也不绝于耳。

白天不懂夜的黑,对于那些早已进入梦乡的人,你或许永远不知到实验室彻夜通明的苦楚和“壮烈”。对于那些什么“五一”、“十一”等长假期,我们只能哭着说,呵呵。这些假期只是代表曾经拥有。看着身边的那些被延期的师兄师姐,他们脸上那份沧桑的笑容有时候都是奢侈的,如此,你会觉得现在的微笑就是明天他们脸上的那份沧桑。其实这也不是我一个人目前面临的工作状态,之前网上曝光好多高校学生吐槽博士工作时长太长的。什么“7117”,什么5+2加白加黑,这个相信不需要举例子,其实各位同仁自己就是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作为科研人员,每天你的生活节奏是什么样的?熬夜看论文,写文章还是打游戏,再或者通宵做实验?进入研究生阶段以来,规律的睡眠可能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比较奢侈的。读博士经常性的熬夜、精神焦虑等似乎是常态,因此也就会导致严重脱发。有一句笑话:头发越来越厚,发际线越来越后,几年博士毕业成功成为满清同款大粗辫。读博士前,一头秀发,洗发需要吹风机吹干;读博士后,只需用手薅几下就干了。感叹世界上最恐怖的事不是半夜遇到鬼,而是洗头不需水。“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或许博士才是真正的“勇士”。

已有研究表明,经常熬夜会危害到身体各方面的健康,使得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更高发。肾脏也同样会受到紊乱、不规律的作息损害。之前肾病领域权威杂志《Kidney international》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相比每晚睡7~8小时的人,那些每晚睡眠时间不足5、6小时的人,蛋白尿发生风险明显增加,肾功能下降速度更快【2】。JASN杂志的另一份研究证据---熬夜、白天嗜睡,很伤肾!并且入睡的时间越晚(夜里12点还没睡),睡眠途中睡了醒醒了睡这样断断续续次数多的人,尿毒症风险也越高【3】《Nature》杂志上的之前的一项研究,则在“危害清单”上又加上了一条:哈佛医学院与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们发现,在实验小鼠中,如果睡眠不规律,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它会造成冠状动脉疾病,或是中风【4】。

2、心理和精神状态

刚刚过去了520,网上又是一片吐槽科研狗,真实的科研狗的生活状态是:一件大褂,一支枪(移液枪),几副手套,天天香。有着这样一句话:今天不努力做实验,明天你就毕不了业,毕不了业,你就找不到工作,年龄还越来越大,没有工作就买不起房子,车子,没有“一动(车)不动(房)”,你就没有女朋友,也对不起父母多年养育之恩…。说到这些辛酸的理由,是不是觉得很无奈呢?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朋友圈,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那些整天晒各种吃、各种玩的,大都不会是博士;而那些博士基本是十天半个月发不出一条像样的状态的,甚至都基本不发状态;而半年才憋出的那条朋友圈要么是心情或情绪的释放(抱怨比较多),要么就是转发科研相关的文章推送。读了博士我才知道什么是朋友圈休眠,偶尔憋出的一条朋友圈或者对他人的朋友圈进行的偶尔评论,只是为了证明:你还活着。从这也体现了博士研究生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其实在此次会议之前,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健康科学中心的神经学家 Teresa M Evans在Nature Biotechnology做了一份心理学研究,她分析了全球 26个国家的 2279 名学生,发现有抑郁或者焦虑现状的硕博士比例比一般人高出 6倍。而且超过 40% 的学生有中度甚至重度抑郁。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心理健康危机在性别之间的关联程度,以及工作--生活平衡和导师指导质量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研究生中,跨性别者中有超半数面临着更大的抑郁(57%)和焦虑(55%)风险,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产生心理上的疾病,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男性表示有过这种情况,而女性的比例则为40%。此外,在患有中度甚至重度焦虑以及抑郁症的研究生中,超过50%的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生活之间的平衡已经处于失衡状态。显然,良好的工作-生活平衡与更好的心理健康结果有着显著的相关性【5】。

这些数据还表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也对研究生的心理状态产生极大的影响。约有一半患有焦虑或抑郁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没有给研究工作提供“真正”的指导,也没有获得他们相应的支持。另外报道指出超过45%的患有焦虑或抑郁的人表示导师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没有产生积极影响。

之前也有研究者在比利时弗兰德斯大学选取了数千名博士生,对他们的12种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将结果与另外三个样本—一般人群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受过高等教育的在职人员,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比较,结果证明约32%的博士生面临患普通精神病的极高风险,尤其是抑郁,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三个样本。这篇论文的作者,比利时根特大学的Katia Levecque和Frederik Anseel调研了比利时 Flanders 地区3659名博士生。结果显示,51%的受访者曾在最近几周经历至少2种心理状态不佳的症状,32%的受访者出现了超过4种不适症状,他们患常见精神疾病的风险比其他正常受高等教育的人高出2倍。这些常见症状包括压力大、不开心、抑郁、失眠、无法克服困难或者享受日常生活等【6】。

文中提到的12个精神问题的症状包括感觉总是有压力,不开心甚至抑郁,失眠,觉得自己无法克服困难,觉得日复一日的生活毫无意义,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没用,无法集中精力,要考虑很多事很焦虑,感觉自己没有价值,无法做决定,无法直面问题。尽管本篇论文中的研究局限于比利时地区,但依然在当年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评选的2017年全球100篇最受关注论文中,关注度位列第二。同年11月,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也发布了一项2017年度全球博士生生存状况重磅调查,对来自全世界许多国家不同领域的5700多名博士生进行了一次详细的调查。研究的结论让人十分忧虑。博士生读博期间普遍有比较严重的精神压力,这并不只是发生在比利时,更是在各个国家都普遍存在的问题【7】

从这些研究可以看出,科研竞争的压力确实很大,博士研究生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同时也是社会现状。这个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人关注与重视。博士确实是一条苦行僧的道路,只有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芳华。其实从目前的这些吐槽、科研机构、学者、媒体等的大量研究和评论也能从侧面反应出一个事实——社会科研和教育机构开始关注并开始着手解决博士研究生的压力以及精神身心健康了。当然,在做出这个道路选择的时候,也要懂得及时调整心态、珍惜生命、积极与人沟通、培养学术热情和兴趣、处理好师生关系、懂得向外界求助等等。采取正确的方式排解心理压力,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一项技能。人吃五谷杂粮,阅世间百态,不可能事事称心。

参考文献

【1】Nature 569, 307 (2019);doi: 10.1038/d41586-019-01492-0

【2】 McMullan C J et al. Association of short sleep duration and rapid decline in renal function. Kid Inter, 2016, 89(6):1324-1330.

【3】Ricardo A C et al. The Association of Sleep Duration and Quality with CKD Progression. JASN, 2017,28(12):3708-3715.

【4】McAlpine C S et al. Sleep modulates haematopoiesis and protects against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19, 566:383–387.

【5】Evans T M et al. Evidence for a mental health crisis in graduate education. Nat.Bio., 2018, 36(3):282-284.

【6】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11/395201.shtm

【7】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733317300422

本文由Andy供稿,材料人编辑部编辑。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