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态金属和磁性纳米颗粒玩转的正压电创新材料(OA)


我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个神奇的拉伸电极,拉伸电极是在拉伸状态下依旧保持良好的导电性的材料,正常可拉伸电极在拉伸下是这样的 [1] (来自国立首尔大学Dae-Hyeong Kim课题组可穿戴生物电极)

图1 拉伸作用下导电率变化From Choi, S. et. al. (2018) [1]

   

在拉伸作用下,随着拉伸率的增大,传统电极的导电率是会下降的,展现出负压电性

而我今天要介绍的呢,是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李卫华(Weihua Li)教授和唐诗杨(Shi-Yang Tang)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发表了名为《具有正压电效应的液态金属填充磁流变弹性体(LMMRE)》,这种材料在拉伸作用下,产生正压电性,在压缩应变10%的情况下,电阻变为原始状态的~5%,呈现正电压性的液态金属+纳米颗粒填充磁流变弹性体

图2 文章题目截图

随着柔性电极研究的发展,导电弹性复合材料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这些导电弹性复合材料可以用在传感器,可穿戴设备,机器人等很多方面,其中导电填料+弹性体的复合材料结构的研究最为广泛。导电填料的物理性能、形状、密度影响着电极的热性能、电性能、及对应力应变、磁场电场的敏感性。而弹性体一般研究者采用介电弹性体,影响着复合电极的机械性能。
在导电填料的研究中,导电的固态金属(纳米、微米金、银颗粒)和碳基材料的使用最为广泛,这类材料有低密度、廉价、易加工的优点。

对于金属导电填料,普遍的缺陷在于

  • 零维金属,在拉伸下导电性能急剧降低
  • 金属片或线,应变系数太低

同样对于碳系材料,缺点在于

  • 导电率差,应变敏感低

早在2017年,Dickey在液态金属可拉伸柔性电极的综述中就提到[2]液态金属由于有良好的电性能,热性能,高的变形性能,镓铟合金到底有多好,如下图,液态金属在右上角

图3 液态金属与其他导电材料对比 From Dickey, M. D. (2017).[2]

液态金属的杨氏模量最接近0,并且相比于铜,金,银,在大应变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最高的导电率。在凯耐基梅隆大学的Majidi课题组在力学方面[3],液态金属填充也可以增加弹性材料的断裂能,阻碍剪切裂纹的扩展。

图4 液态金属复合材料阻碍撕裂示意图Kazem, N. et al. (2018).[3]

不过,液态金属也会存在应用瓶颈:单一液态金属填充的复合材料,要么是绝缘材料,要么是导电体,对应变的敏感性很差;

针对这个问题,南洋理工的Pooi See Lee [4]课题组提出将液态金属和弹性导电体复合在一起,像下图这样,在拉伸作用下,液态金属球表面的Ga2O3层会破裂,流出的镓铟合金成为了相邻导电体的导电通路

图5 液态金属球破裂导电模型From Wang, J. et. al. (2018)..[4]

对于柔性复合材料来讲,导电填料的连接程度决定了材料的导电性能。负压电效应很影响复合材料的应用,综上,两个重要的领域有待开发

1. 正压电复合材料

2. 高灵敏液态金属传感器

那么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一个正压电复合材料,20%液态金属+64%金属磁粉+16%PDMS,构成一个如下图的复合材料(LMMRE)

图6 液态金属磁流变弹性体(LMMRE)a. 制备示意图;b. 扫描电镜图;c-e. EDS面扫元素分析

     

在图6中,我们看到的液态金属小球4-30μm,Fe球在2-5μm,跟PDMS进行机械混合,在70℃下进行固化6h得到复合材料的主体,SEM照片可以看到,液态金属、磁粉、PDMS混合在一起,通过EDS检测表面元素,Si之所以没连在一起,可能是因为我们只是检测到表面的元素而不是内部,Si元素被液态金属、磁粉、以及他们的影子所挡住了。

我认为,这个设计神奇的地方在于,在加载0.25压缩或者拉伸应变时,电阻会从13.7MΩ变为<13KΩ,下降超过1000倍。从图7(b)中我们可以看到,材料的泊松比接近0.5,说明在拉伸过程中,体积并没有发生变化,在压缩应变和拉伸应变下,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都会呈现R^2指数型衰减。在压缩应变达到10% 的时候,电阻降到初始值的~5%在压缩,拉伸,弯曲的重复性测试中,材料都展现出很好的耐久性和回复性。

图7

 a.电阻-应变曲线;b. 在无应力和拉伸状态下的扫描电镜照片;c. d.压缩状态,e. f. 拉伸状态,g. h.弯曲状态的电阻率-应变曲线和循环加载下的电阻变化

因为大多数的固态导电填料弹性复合物在拉伸时,电阻都会变大,举个栗子,密歇根安娜堡的Kotov课题组[5],在13年的nature中,提到一个基于纳米导电颗粒的可拉伸电极,在单轴拉伸下会有导电率衰减

图8 传统纳米课题填充在拉伸下电阻率变化图及扫描电镜Kim, Y. et al. (2013) [3]

这种正压电效应的现象是通过磁粉和液态金属球共同作用实现的,原理如图9中,COMSOL模拟,在拉伸过程中,铁磁球通过挤压周围的PDMS集体和液态金属球,使得PDMS厚度迅速减少,铁磁球甚至可以跟液态金属球直接接触,使得电阻急剧下降,形成我们说的正压电效应。

图9 LMMRE材料方阻的数值模拟(拉伸前后)

当将磁性颗粒变成Ni的时候,从图10a的SEM中可以看到表面毛茸茸的Ni球,如果制备Ni+PDMS材料,在应变时,材料基本为绝缘体,制备Ni+EGaIn+PDMS,材料在发生0.1压缩或拉伸应变时,材料的电阻率从为导体(电阻率为 0.015 Ω·m)。为了比较Fe和Ni不同填料的差别,作者比较了两种复合材料的正压电系数(PCC),在压缩状态下,正压电系数呈现负值,在应变达到0.15时,正应变系数达到7.88×107。对比Ni填充和Fe填充复合材料,Ni填充复合材料对于机械变形更为敏感。作者做出来Ni基复合材料微应变传感器,相对于无应力状态,在关节处弯曲45°,电阻率减少到原来的1%,弯曲到90°,电阻率减少到原来的千分之一。

图10

a.Ni颗粒填充的LMMRE的SEM和EDS图;b. 应变下的电阻率变化;c-d. 压缩和拉伸应变下Fe-LMMRE和Ni-LMMRE的正压电系数对比;e. 装在食指上的器件,循环弯曲过程中的电阻变化;

我认为,加入磁粉除了在导电机理方面的应用,一定会在磁学方面有相关测试。当然,图11也做了磁阻抗方面的测试,在不同的磁感应强度,检测Ni和Fe填料复合材料的电阻变化率。在<40%磁流密度的情况下,Fe-LMMRE的电阻没有太大变化,当磁流密度到达200mT的时候,电阻变化为初始状态的48.7%。然而磁场对于Ni-LMMRE的电阻影响相对较小,因为Ni的导磁率比Fe要小很多。在磁环境下电阻的循环测试中,以Fe磁粉复合材料为例,在不加磁场时,电阻为15MΩ,在300mT的磁场中,电阻变为6MΩ,变化机理存在两个方面
1、在磁场中,铁球倾向于沿着磁场方向排列,减少了球之间的空隙,提高导电率;

2、材料在磁场中,因为磁致伸缩效应变形,应变导致材料阻变;

图11

a. Fe-LMMRE和Ni-LMMRE磁场中的阻变效应;b. 在周期性磁场作用下的电阻变化;

当然,作为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传统,展示器件必不可少,作者应用到了压敏加热器件上,在没有放磁块时,没有焦耳热产生,在加上磁块之后,器件在1分钟之内从23℃升到33摄氏度,并且在35摄氏度保持2分钟,达到热传导的平衡温度。作者还探究了压力与最终温度之间的关系,如下图c,0.5MPa的压强下,温度达到了90.1℃,并且作者用43个小方磁块加压,进行温度检测,在300Pa(底部非钢板)和350Pa(底部钢板),平衡温度达到35℃和40℃,产生了压力调控温度的机制。

图12 LMMRE在加热器件中的应用

a. 热学器件的工作原理;b. 加磁场后,不同时间的温度变化;c. 不同点压力的温度变化;d. 器件的局部加热效应;e. 拉伸作用下的温度变化;f. 手持加热器的分解图和热成像;

最后,这种液态金属+磁性颗粒+PDMS弹性基体的复合材料,在电学、热学方面均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可用于功能材料,柔性器件方面。当然文章也有分析欠缺的地方,我认为,对于Ni纳米颗粒基复合材料对机械应变敏感的机理可以进行深入探究,可以从海胆模型的角度进行Ni纳米颗粒尖端接触实现导通的机理切入,解释清楚Ni颗粒填充的复合物在力学应变下的导电模型

Open access文献地址: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09325-4

参考文献

[1] Choi, S., Han, S. I., Jung, D., Hwang, H. J., Lim, C., Bae, S., ... & Yu, J. W. (2018). Highly conductive, stretchable and biocompatible Ag–Au core–sheath nanowire composite for wearable and implantable bioelectronics. Nature nanotechnology, 1.

[2] Dickey, M. D. (2017). Stretchable and soft electronics using liquid metals. Advanced Materials, 29(27), 1606425.

[3] Kazem, N., Bartlett, M. D., & Majidi, C. (2018). Extreme toughening of soft materials with liquid metal. Advanced Materials, 30(22), 1706594.

[4] Wang, J., Cai, G., Li, S., Gao, D., Xiong, J., & Lee, P. S. (2018). Printable superelastic conductors with extreme stretchability and robust cycling endurance enabled by liquid‐metal particles. Advanced Materials, 30(16), 1706157.

[5] Kim, Y., Zhu, J., Yeom, B., Di Prima, M., Su, X., Kim, J. G., ... & Kotov, N. A. (2013). Stretchable nanoparticle conductors with self-organized conductive pathways. Nature, 500(7460), 59.

本文由JC Wayne供稿。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