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经典——建国70年,中国大陆材料研究在这些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今天,我们的祖国迎来了她的70岁生日。在过去的70年中,我们的科研也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起,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进步。70年以来,中国的科研工作者们逐渐在国际顶刊上发表论文,目前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web of science的数据为基础,汇总了建国以来中国大陆材料研究在这些顶级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致敬经典。

这里简述一下如何利用web of science来找到中国大陆在各个期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我们先打开web of science,在页面选择期刊名字和时间

之后再选择国家/地区为中国,将时间按照升序排列

Nature

中国大陆在Nature上的第一篇材料领域的文章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邹承鲁教授于1979年发表的,题为“Formation of a new fluorophore on irradiation of carboxymethylated D-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由于D-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3PDH)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变构特性和易于获取的特性,因此是对其进行最深入研究的一种。在这个工作中,作者报告了对G3PDH的配体结合特性的研究。作者观察到,当在NAD+存在下用近紫外光照射活性部位的羧甲基化G3PDH时,形成了新的荧光团。作者在文章中详细研究了荧光团的光物理性质。

除开文章本身而言,这篇文章的作者邹承鲁教授有很强的传奇色彩。邹老先生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195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获得生物化学博士。他在胰岛素人工合成、蛋白质折叠、酶学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并于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篇文章是邹老先生的第二篇Nature,他的第一篇Nature是1949年还在做学生时发表的。1979年的这篇文章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因此有很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邹老先生于1993年在Science上也发表了一篇论文。这种Nature、Science的产率,即便是放在当下也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见得老先生的实力。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277245a0

Science

中国大陆在Science上的第一篇材料领域的文章是复旦大学物理系的钱世雄教授于1986年发表的,题为“Lasing Droplets: Highlighting the Liquid-Air Interface by Laser Emission”。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发现当用强脉冲激光束照射掺杂染料的乙醇小滴时,各个小滴产生的激光发射会突出液-气界面。在单个10纳秒激光脉冲中拍摄的微米尺寸范围内的激光滴的照片清楚地显示了液滴尺寸,形状和方向的动态变化。

文章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231/4737/486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中国大陆在JACS上的第一篇材料领域的文章是中科院于2000年发表的,题为“How Does the Critical Point Change during a Chemical Reaction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 Study of the Hydroformylation of Propene in Supercritical CO2”。

对超临界流体中均相催化的理解需要了解相行为以及随着反应进行的临界点的变化。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测量了许多混合物的临界温度Tc和压力Pc,这些混合物代表了丙烯在超临界CO2中和不同反应物浓度下加氢甲酰化反应的各个阶段。还测量了所有成分(CO2,H2,CO,丙烯,正丁醛和异丁醛)的二元混合物的临界点数据。作者使用反应系统的化学计量比,通过定义通过多维“相空间”的路径来大大简化相行为问题。使用彭·罗宾逊状态方程并忽略所有不涉及CO2的二元相互作用,已实现了很好的数据建模(Tc中为0.3%,Pc中为3.0%)。该模型用于探索在连续反应和间歇反应中避免相分离所需的策略。在给定温度下,如果要在整个反应过程中保持单相条件,则反应器可能需要比流动反应器高得多的压力下运行。

文章链接:https://pubs.acs.org/doi/abs/10.1021/ja003446o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中国大陆在Angew上的第一篇材料领域的文章是吉林大学陈接胜教授于1995年发表的,题为“Distinguishing the Silanol Groups in the Mesoporous Molecular Sieve MCM-41”。

M41S材料是具有均匀中孔的新型新型硅酸盐材料,在催化,吸附,分子识别,电子学和光化学领域开辟了广泛的应用领域。该材料家族的成员之一是MCM-41,其中包含六边形的中孔阵列,其孔径为20-100,这取决于其合成条件。据推测,MCM-41中孔周围的无机壁是由无序SiO(四面体单元)构成的,无定形硅酸盐也是如此。NMR研究表明,MCM-41在除去模板分子之前和之后均含有许多硅烷醇基团。这些硅烷醇可以在化学反应中用作官能团,或者可以用于连接具有其他官能团的分子。尽管研究人员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孔的结构和稳定性,但对MCM-42中硅烷醇基团的性质知之甚少。为了对此有所了解,作者监测了不含模板的MCM-41中硅烷醇基团的IR吸收,其与在通过三甲基氯硅烷(CTMS)和三苯基氯硅烷(CTPS)进行甲硅烷基化反应之前和之后的抽空温度有关。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199526941

Advanced Materials

中国大陆在AM上的第一篇材料领域的文章是太原理工大学于1991年发表的,题为“TiFeCr/NaM-A New Hydrogen-Storage Material”。

丝光沸石是具有均匀孔隙率的沸石。它可以选择性地吸收某些类型的气体分子,并且其晶体结构对高温和酸稳定。基于TiFe的合金作为储氢材料备受关注。在个工作中,作者报告了一种新的储氢材料,该材料由基于TiFe的合金和丝光沸石(NaM)-TiFeCr/NaM组成,该材料已通过气相技术在TiFeCr合金-Na2O-Al2O3-SiO2-H2O系统中合成。

文献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dma.19910030909

Chemical Reviews

中国大陆在Chemical Reviews上的第一篇材料领域的文章是中科院于1991年发表的,题为“Chiral Organosilicon Compounds in Asymmetric Synthesis”。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T. H. Chan和中科院化学所的D. Wang教授。

在几乎每个主要的合成中,一种或多种类型的有机硅试剂都在合成过程中用于C-C键形成,官能团转化或保护。合成中的挑战集中在对映和非对映选择性上,而越来越多的研究注意力已经转向使用有机硅化合物进行不对称合成。在这篇综述中,作者讨论了不对称合成,其中有机硅部分在控制反应过程和立体选择性方面都起着关键作用。作者的讨论中未包括其中硅部分可能在控制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反应,但反应的立体选择性受其他因素控制。这些可能性之间的区别的一个例子是路易斯酸促进的烯丙基硅烷与缩醛的缩合反应。这篇综述主要讨论使用手性有机硅化合物进行不对称合成的方法。此外,为了使该反应在合成上有用,甲硅烷基部分必须易于从合成目标产物中除去。

文献链接:https://pubs.acs.org/doi/pdf/10.1021/cr00013a012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中国大陆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的第一篇材料领域的文章是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于1992年发表的,题为“Artemisinin (Qinghaosu): A New Type of Antimalarial Drug”。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的吴毓林教授。

作者在这篇综述中系统介绍了青蒿素的性质与合成(包括生物合成和化学全合成)。值得一题的是,青蒿素不仅成了中国大陆登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的第一篇文章,后来也帮助中国科学家拿下了诺贝尔奖

文献链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1992/cs/cs9922100085/unauth#!divAbstract

本文由tt供稿。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