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黄世萍团队ACS Catalysis:同时实现单原子催化剂二电子O2电还原的高活性和选择性


【引言】

利用电化学方法现场生产过氧化氢(H2O2)可能比目前的工业生产过程更有效。然而,由于存在吸附反应中间体的比例关系,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平衡,因为催化活性的提高通常是伴随着四电子O2还原反应(ORR),导致生产过氧化氢的选择性降低。

【成果简介】

近日,北京化工大学黄世萍教授、南京理工大学张胜利教授美国波多黎各大学陈中方教授团队(共同通讯作者)进行合作,通过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报告了几类重要且有代表性的单原子催化剂(SACs)应用于二电子ORR的可行性,并关注了它们在酸性介质中的稳定性,选择性和活性。从210个二维(2D)SACs开始,证明了SACs具有打破金属结垢关系的潜力,同时对H2O2的产生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并在酸性介质中筛选出了7个比PtHg4活性更高的SACs。尤其是非贵金属的SAC,即单Zn原子为中心的酞菁(Zn@Pc-N4),其活性改善显著,且过电位仅为0.15V。此外,使用多变量分析和机器学习技术,团队全面了解了SACs选择性和活性的潜在来源,并揭示了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这项工作可能为设计和发现更有前途的生产H2O2材料铺平道路。相关成果以题为“Simultaneously Achieving Hig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owards Two-Electron O2 Electroreduction: the Power of Single-Atom Catalysts”发表在了ACS Catalysis上。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郭翔宇

【图文导读】

图1 反应途径以及O2的电还原

图2 电化学合成H2O2的SACs的发现和设计示意图

图3 一系列单金属原子模型

(a)考虑的金属原子类型及其最稳定体相结构。

(b)SACs模型示意图。

4 210个SACs的金属原子的溶解势(Udiss)与形成能(Ef)的关系

5 O2电还原反应和平衡电位的示意图

(a)O2电还原反应和平衡电位的示意图。

(b-h)149个稳定SACs的氧原子吸附自由能(ΔG(O*))。水平虚线表示为ΔG(O*)=ΔG(H2O2)-ΔG(H2O)=3.52 eV。

6 对比不同产H2O2的SACs活性

(a)与PtHg4基准(UL=0.46 V)相比,计算出31个SACs的UL值。

(b)SACs的UL和ΔG(OOH*)之间的火山图关系。

(c)SACs的活性与选择性的变化关系。

7 H2O2产生的活性和选择性的起源

(a)在31个研究的SACs上ΔG(O*)和ΔG(OOH*)的变化。添加了-0.02和0.17 eV的修正值,分别将电子势转换为O*和OOH*的吉布斯自由能。

(b,c)O*(b)和OOH*(c)吸附中四个变量的权重。

(d)ΔG(O*)与BM-O的比例关系。

(e)ΔG(OOH*)与COOH之间的比例关系。

8 吸附在Zn-Pc-N4和PtHg4(110)表面上的O*/OOH*的COHP图

(a)电荷密度差,(b)PDOS和(c)吸附在Zn-Pc-N4和PtHg4(110)表面上的O*/OOH*的COHP图

9 识别内在结构-选择性相关性

(a)DFT计算ΔG(O*)值与机器学习预测值的相关度分析,其中包含训练和测试数据点。

(b)本征结构符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ΔG(O*)中的权重。

小结

综上所述,团队通过自旋极化DFT计算和热力学分析,全面介绍了实验可用的单原子电催化剂在H2O2生产中的应用。证明了总共31种SACs不仅可以增强OOH*对金属表面的吸附,而且可以抑制O*对金属表面的吸附,从而产生高选择性的H2O2。特别的,以Zn原子为中心的酞菁(Zn@PcN4)具有优异的活性,其超低过电位为0.15 V,可与已报道的PtHg4催化剂相媲美。同时,金属原子的高热力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可有效避免团聚和溶解,从而使Zn@Pc-N4成为出色的两电子O2还原电催化剂。此外,通过使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多变量分析,揭示了SACs选择性和活性的潜在起源,包括金属与O*吸附物种的轨道杂化以及SACs和OOH*之间的电荷转移,并提出了识别SACs与OOH*中间体之间内在相关性的一般策略。团队相信这项工作将有助于指导稳定和高效SACs的设计和发现,以直接生产H2O2

文献链接:Simultaneously Achieving High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towards Two-Electron O2 Electroreduction: the Power of Single-Atom Catalysts(ACS Catalysis, 2019, DOI:10.1021/acscatal.9b02778)

本文由木文韬翻译,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生郭翔宇修正供稿材料牛整理编辑。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