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顶刊学测试|原位核磁共振监控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形成过程


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被广泛研究,并在从气体储存和分离到催化和化学传感器等领域有许多应用。然而,MOFs形成的机理研究仍相对不足,大部分结构信息都是合成后获得的。Van Vleet等人回顾了原位技术在监控MOFs成核和生长方面的应用,包括X射线衍射和其他X射线散射技术,而Cheetham等人在过去20年中描述了在理解控制溶液中MOF结晶的参数方面取得的进展。尽管预成核和预平衡物种已被证明在MOF形成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成核和随后的晶体生长上。

近日,英国卡迪夫大学Timothy L. Easun教授和Kenneth. D. M. Harris研究团队,以“Exploiting in-situ NMR to monitor the formation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为题在Chemical Science期刊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在这项工作中,框架MFM-500(Ni)的合成已经使用原位核磁共振策略进行了研究,该策略提供了反应和结晶过程的时间演化信息。在作者对MFM-500(Ni)形成的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液相1H核磁共振数据在固定温度(60-100℃)下记录为时间的函数,提供了液相过程的定性信息和结晶动力学的定量信息,允许成核的活化能(61.4±9.7 kJ mol-1)和生长(72.9±8.6 kJ mol-1)有待测定。原位小角度X射线散射研究提供了关于MOF结晶前快速自组装的纳米级信息,原位粉末X射线衍射证实了在反应(90℃)中唯一存在的结晶相是纯相的MFM-500(Ni)。这项工作表明,原位核磁共振实验可以为MOF的合成提供新的思路,为更好地理解MOFs是如何形成打开了技术大门。

作者最初关注的是在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记录的液态1H NMR谱,因为它们显示了在MOF形成过程中几个不同共振的明确演化,并且提供了比31P NMR谱更详细的信息。图1a-e为各温度下液相1H NMR谱的时间演化图(强度等高线图);实验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单独的光谱也显示出来。在每个温度下,1H NMR谱包含7-8 ppm范围内的共振,这是由于连接体中的芳香族1H环境(表示为Ha、Hb和Hc)引起的,如图1f所示。在反应过程中,这一范围内的三个1H信号都非单调地随时间变化,最初是降低ppm,然后是升高ppm。

1. 在不同温度下对MFM-500(Ni)合成的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记录的1HNMR谱的强度等高线图作为时间的函数

作者考虑在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记录的31P核磁共振谱(有和没有1H解耦)。图2a显示了在60 ℃条件下,MOF合成过程中记录的未1H解耦合的原位31P NMR谱图(提供液相31P NMR数据)随时间变化的强度等值线图。在这个温度下,观察到一个单一的、宽的峰值,不同的配体环境下明显的31P共振没有被解决。信号的强度在实验过程中降低,这与在溶液阶段失去连接一致。强度从约9小时开始显著下降(图2b),并持续衰减至约20小时,与在60 ℃下原位1H NMR数据中观察到的行为相当。

2. (a)显示在60 ℃下原位31P NMR谱(未记录1H解耦)随时间变化的强度等线图,表示液相31P NMR信号。(b)液态31P NMR信号的强度与时间图。

为了分析合成过程中固体物质的形成,作者进行了90 ℃下反应的原位研究,记录了粉末XRD谱随时间的变化。诱导期约为80分钟,在形成足以用X射线衍射观察到的颗粒大小的晶体材料之前。粉末XRD数据证实第一个出现的晶相为MFM-500(Ni),在反应的任何阶段均未观察到其他晶相。此外,MOF存在量的初始增加与BTPPA配体导致的1H NMR信号的损失率是一致的(图3)。不幸的是,由于高浓度的反应溶液(用于模拟原位核磁共振研究中的条件)导致快速形成结晶团块,这些团块倾向于不可预测地从样品管中的测量区域掉落,因此无法从粉末XRD数据可靠地确定反应动力学信号强度不规则下降。相反,基于作者的原位1H NMR研究结果,MOF形成过程的定量动力学分析如下;在这方面,原位核磁共振方法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数据是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测量的样本体积。原位粉末XRD实验中产物形成的诱导时间稍长,这是由于需要形成足够大小的晶粒,以便在粉末XRD数据中观察到尖峰。为了表征粉末XRD测量中可能看不到的更小颗粒的形成,使用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对MFM-500(Ni)的形成进行了原位研究。

3. 从原位1H NMR数据获得的BTPPA配体的三个芳香峰的强度-时间曲线,以及使用Gualtieri模型获得的拟合(红线)

综上所述,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发现非原位SAXS和原位粉末XRD为MFM-500(Ni)的生长过程提供了互补和验证信息,表明柱状链接基聚集物的形成先于晶体MFM-500(Ni)的出现。获取关于MOF形成早期阶段的精确化学信息仍然具有挑战性,未来的力学研究最好将最初的重点放在可用的最简单体系上(例如单溶剂)。此外,在过程中中间体和产物的浓度非常低的早期,开发新的动态核极化(DNP)方法可能会提高灵敏度,从而提供新的见解。这样的实验可以基于现有的静态研究来表征MOFs后合成。

文献链接:Exploiting in-situ NMR to monitor the formation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hem. Sci., 2021, DOI: 10.1039/D0SC04892E.

原文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1/sc/d0sc04892e#!divAbstract.

本文由科研百晓生供稿。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材料人网立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kefu@cailiaoren.com。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 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