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窜代表性数字落幕——致我们终将逝去的“863”


20131209111911-1229171815

1986年3月,由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性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正式实施,史称“863”计划。而在2016年2月16日,科技部正式发布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批重点研发专项指南, 这标志着整合了多项科技计划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从即日起正式启动实施,这也意味着“863计划”即将成为历史名词。

作为我国高技术的一面旗帜,“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在生物、航天、信息、激光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由瞄准世界前沿、跟踪起步进入到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三十年前,以王大珩、陈芳允、杨嘉墀和王淦昌为代表的四位老科学家受到美国“星球大战计划”、欧洲“尤里卡计划”以及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等高技术发展计划的启发,在中国提出了《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863”计划的蓝图就此展开。

863内容专项技术

作为一项军民两用的国家战略高科技技术发展计划,“863”计划的实施以我国发展现状为背景,以现代化建设为需求,着重打造世界前沿的高科技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为中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很多参与过“863”计划的科学家眼里,该计划带来的不仅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快速增长,更重要的是教会我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科研管理模式和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

8c89a59109ed113fa45c0a

跨界合作,共创美好

1987年2月,“863”计划正式实施之初,激光技术成为首批重点发展的高技术领域之一。国家高技术激光专家组随即成立,任务是“跟踪和研究短波长、波长可调、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强激光技术,把中间成果应用于生产加工及其他技术等方面,带动脉冲功率技术、等离子体技术、新材料及激光光谱学等技术科学的发展”。

30年过去了,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仍然对“863”经历记忆犹新。当年48岁的杜院士一开始就参与了863计划的论证工作,如今半个甲子已逝,如今78岁的杜院士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在他眼里,863计划的形成是“科学家的眼光与国家领导人的战略高度相结合的产物”。

当年,邓小平同志对863的题词“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到现在也不过时。

1991年开始,杜祥琬成为继中科院院士陈能宽后激光组的第二任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由跨部门的科学家组成。各领域科学家聚集在一起讨论科学问题,不仅打破了原有各部门的局限,而且有助于各领域的相互交融,互相衔接,即便是从零开始发展,也有助于科学技术的在不同领域的相互渗透,因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依靠的是综合科技能力,而不是单一技术水平。而这也是很多科学家心中的美好愿景。

杜祥琬坦言:“这样避免了单位利益的局限性,执行时,还能发挥各个部门和单位的行政支撑作用,有利于创新驱动,为今天的科技体制改革树立起良好的范例。”

30年里,“863”计划的“老办法”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为中国科学家在激光领域取得的进展奠定了基础,并取得重大工程技术成就。

ni110801005

与时俱进,探索未知

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代表性的科技活动之一,也是“863”计划七大领域里的第二大领域。起源于“863”计划的载人航天工程为我国实现多人多天飞行、出舱活动、自动手动交会对接、拥有载人天地往返运输能力等奠定了基础。如今,“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的项目仍在进行,领域进一步细分成为了新特点,新趋势,新希望。

去年当选中科院院士的韩杰才算得上是新一代的“863”航天人,承担了航天防热材料的研发任务。从2000年开始参与863计划以来,韩杰才伴随着从当年的首席科学家制度,逐渐演变为专家组负责制,“863”计划探索出一条与时俱进的“新路子”。

其实,主要是由于“863”计划刚刚启动时,各方面都比较薄弱,科研实力还算不上强大,资金投入也相对比较紧张,所以在当时由首席科学家负责完成项目推进工作会很便捷。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科研实力逐渐提高,科研投入不断增加,首席科学家制度无法胜任日益庞大的科研项目的管理。各大领域细分为若干主题,每一个主题下由专家组对科学问题进行集体决策。

“专家组实际上同时发挥了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督作用。”韩杰才曾说过。

2005年,韩杰才开始担任航天航空领域702专家组副组长。多年科研一线的经历,让他感到,专家组负责制的核心,在于如何做好精准、客观地选择合适的人才和团队承担研发任务,以最优的人才资源、科研条件集中力量办大事。

多年来,在该组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科学家们攻克了诸多制约我国航天航空发展的关键技术,推动我国航天事业一步一个台阶。

2402388926242970807

“863”精神传承

30年里,“863”计划承载了我国几代科学家的梦想与光荣。现在,“863”计划将退出历史舞台,但是“863”精神仍然在传承和发扬。

“863”计划从一开始就提出了“863”精神,包括“公正、献身、求实、创新、协作”十个字。

不管是杜祥琬院士的“献身”精神,还是韩杰才院士的“担当”重任,正是老一辈科学家们对国家使命的担当,才有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的成绩,作为新生一代的科研工作者,我们要永远铭记自己身上的那份责任感和历史担当。

在“863”精神的鼓舞下,不断有新人冒出,在每年举办的国家科技表彰大会上,各领域科学家走上领奖台,这就是一个国家未来的科技力量。

虽然“863”计划的名称成为了历史,但年轻一代的科学家们仍然会继承“863”的衣钵,在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重大技术研究和新概念研究上,积极谋取我国高技术竞争优势。

编辑:窗前听雨

参考:中国科学网,百度百科以及其他网络资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