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 Nano:利用表面氢化技术实现纳米石墨烷的制备


纳米石墨烷作为一种sp3杂化的碳纳米材料,有望具有增强的电子-声子相互作用,这在空穴掺杂超导、光电发射特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纳米尺度的碳基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因此,原子精度的纳米石墨烷的制备变得尤为重要。研究发现,纳米石墨烯的氢化是获得纳米石墨烷的有效途径之一。

北京理工大学李娟助理教授联合中科院物理所CA Palma特聘研究员、马普所Klaus Müllen教授,利用氢等离子体和氢源方式对多环芳烃化合物进行表面氢化处理,将材料从sp2杂化转变为sp3杂化,成功实现了纳米石墨烷的制备。相关工作以“ Hydrogenation of hexa-peri-hexabenzocoronene: An entry to nanographanes and nanodiamonds”为题发表在顶级期刊ACS Nano(10.1021/acsnano.3c03538)上。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物理学院博士生王妍,通讯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李娟助理教授,中科院物理所CA Palma,马普所Klaus Müllen教授。

【图文导读】

图1:氢源处理前后naphthalene分子的实验表征结果

首先,作者用氢源对naphthalene分子进行了氢化处理(图1a)。拉曼光谱结果(图1b)表明,氢化前后的naphthalene分子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峰,氢化后的拉曼信号~2900 cm-1与decalin分子(对应完全氢化的naphthalene分子)相一致。同时,飞行时间质谱仪的结果(图1c)表明,氢化后新的质谱峰m/z = 138与decalin分子相一致,两种表征手段均证实部分naphthalene分子被完全氢化。由此可知,氢源可以实现naphthalene分子由sp2向sp3的化学转变。

图2:氢源处理前后HBC分子的实验表征结果

然后,作者借助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和拉曼光谱仪研究了氢源对HBC分子的氢化效果。超高真空条件下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得到的HBC单分子层(图2a)在经过四小时的氢化处理后,表面出现明亮的凸起缺陷(图2b-d),这被认为是分子局部氢化造成。局部氢化的HBC分子式(图2f)表明了潜在的加氢位点(红色氢原子),与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恒高模式下获得的高分辨率图像结果一致。同时,氢源处理后的HBC分子在拉曼光谱中也表现出sp3碳材料的特征峰~1375 cm-1 (图2g),进一步证实了HBC分子的氢化。

图3:氢等离子体源处理前后HBC分子的实验表征结果

接下来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拉曼光谱仪和飞行时间质谱仪对氢等离子体源处理的HBC样品进行了分析。在质谱结果(图3d)中,氢化处理后的样品出现新的峰值m/z = 564,与完全氢化的HBC分子理论值一致,表明氢等离子体源处理的样品中存在完全氢化的HBC分子。拉曼光谱结果(图3c)中,sp3碳材料的特征峰~1375 cm-1进一步证实了氢化反应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HBC多分子层(图3a)在氢等离子体源处理后用低温扫描隧道显微镜进行表征,结果(图3b)显示氢等离子体源会造成部分HBC分子的破裂。

图4:DFTB-MD模拟HBC氢化过程

图5:DFTB-MD模拟HBC二聚体氢化过程

用DFTB-MD对HBC分子的氢化过程进行了统计性分析,表明单个HBC分子的氢化主要发生在前几飞秒内(图4),通过与自由基的高能碰撞而发生,热化在纳米石墨烷的形成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对处于应变状态的HBC分子和无约束状态的HBC分子二聚体进行理论模拟,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获得纳米金刚石,且纳米金刚石的形成遵循热力学的控制(图5)。

这项工作中,暴露于氢源的naphthalene分子和暴露于氢等离子体源的HBC分子都实现了完全氢化,完成了sp2向sp3的化学转变,为混合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纳米石墨烷和纳米金刚石制造策略奠定了基础。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21/acsnano.3c03538

作者简介:

李娟,北京理工大学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助理教授(特别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毕业于慕尼黑工业大学,主要从事扫描探针显微镜、表界面分子构型、分子精度器件的研究。近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Nano Lett.、ACS Appl. Mater. Inter.、Appl. Phys. Lett.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