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王瑞林最新Nano Energy:采用反溶剂法沉积CuSe纳米颗粒对CdTe太阳电池吸收层实现掺杂和钝化


对CdTe吸收层的背表面p型掺杂和钝化是提升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关键步骤。近年来,不同的Cu掺杂前驱体(Cu(I)和Cu(Ⅱ)材料)和钝化材料(含Se,Cl,Al材料)被研究。然而,鲜有研究者提出新的兼具掺杂和钝化功能的背面应用材料。鉴于此,2024年5月30日四川大学王瑞林教授(2021级博士生王永华为第一作者)于Nano Energy刊发兼具p型掺杂和Se钝化功能潜力的CuSe作为CdTe吸收层掺杂前驱体。采用与当前工业生产前端工艺相兼容的反溶剂沉积工艺,在CdTe吸收层背面均匀沉积了纳米CuSe颗粒。研究结果显示,CuSe处理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最优器件开路电压达到842.5mV,远远高于CuCl2处理的CdTe器件(791.4mV)。J-V测试,Mott-Schottky测试和阻抗谱测试结果表面,CuSe处理的CdTe薄膜太阳电池器件不仅达到了p型掺杂的目的,同时获得了Se的钝化功能。兼具掺杂和钝化的前驱体材料选择策略,对高效率CdTe薄膜太阳电池的研究提供了新颖的研究思路。

【图文导读】

 

图1 CuSe在CdTe中掺杂钝化机理示意图

图2 CdTe太阳电池中的低温原位掺杂示意图。(a) CdCl2活化后的多晶CdTe薄膜。(b) 使用CuSe/NH3·H2O溶液沉积CuSe。(c) 反溶剂工艺制备CuSe纳米粒子示意图。(d) Mo-Al-Cr 电极沉积。(e-h) 使用CuCl2/H2O 溶液沉积CuCl2。所有步骤均在空气中进行。

图3 器件性能比较:(a) 冠军器件的J-V 曲线。(b) 相应的EQE与波长的关系。(c-h) 光生伏特参数的统计分布。VOC (c)、JSC (d)、PCE (e)、FF (f)、RS (g)和RSH (h)。

图4 器件性能比较:(a) 室温下暗态测量的莫特-肖特基图。(b) 从C-V测量中提取的计算载流子密度。(c) 奈奎斯特图。线条为拟合曲线。插图为等效电子电路模型。

图5 CdTe/CuSe的微观结构。(a) CuSe 初始粉末。未进行反溶剂处理CdTe/CuSe:(b) 未退火,(c) 退火。(d) CdCl2 活化后的CdTe表面。进行了反溶剂处理的CdTe/CuSe:(e) 未退火,(f) 退火。

图6 退火前后沉积在玻璃上的 CuSe/NH3·H2O 溶液的扫描电镜对比:(a) (b) 不同尺度的未退火样品,(c) (d) 不同尺度的退火后样品。(e) 退火前后 CuSe 粉末的 XRD 对比。化学结构:(f) 正方晶态 CuSe,(g) 六角晶态 CuSe。

原文:https://doi.org/10.1016/j.nanoen.2024.109810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