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笔记:我了解到的材料学生就业情况


Pretty Caucasian business woman at office desk with colleagues in the back

过年前,材料人网通过将近一个月的调研,发布了2016届材料类春季毕业生就业调研报告。作为本次问卷调研活动的参与人之一,同时也是今年秋季招聘的参与人,有很多感触在这里向广大材料人谈谈。

这一次的调研,既包括了网上的问卷填写,也包括了个别的访谈。线上问卷填写经过大量宣传,涉及的高校比较多,收集到的问卷有1000多份,还是蛮给力的。而线下调研主要是集中在清华、北航、北科、中南、哈工等一些985、211高校里边。报告里说是15家,但我访谈的同学大概来自接近30家高校。只是有些高校信息比较少,难以分析而已。

最大的感触应该是不同院校、不同人之间就业差距非常大

找过工作的同学都知道,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国企央企、事业单位、外企合资企业都青睐于985、211院校的毕业生,有些企事业单位甚至明确要求只招收211以上院校学生。

但是,虽然一早就知道找工作985、211占优,我还真没想到差距有那么大。当然,普通的211和985也没什么,只有少数一些实力比较强的985,就业情况真的比其他高校强出不止一星半点。我调研的几家985、211,每个学校收集到了几十个(至少20个)薪酬情况,平均工资都有8k甚至10k。中间还会冒出几个年薪过15万上20万的同学。

不过,这并不是真的去了哪家985、211就能拿到月薪8k、10k。我调研发现学校签约率不算高,有的50%,有的70%。虽然大家手里基本都有offer,但都观望不肯签,主要原因还是薪酬不理想。现在签约的单位都是薪酬都要高一点的,所以看起来找到的工作工资都比较高。

还有一些211高校,原本找到了调研嘉宾,结果一问签约的人非常少,倒也不是没有offer,但是对薪酬等各方面都不满意,调研也进行不下去。

一个好学校,从薪酬和人数来看,都比普通学校要好。但是能不能拿高薪,还得看人。

就业面非常广,广到没太大特色

调研结果发现根本不能单纯的一刀切去学材料的就去什么什么样的单位,真的是一切皆有可能。有去风头正劲的互联网、金融的;有去能源类的;有去制造业的;有去国企研究所的。

大部分高校也没什么太多扎堆去的行业。调研到的比较明显的有哈工大、西工大、北航一般都去了航空航天研究所等军工企业。同济大学位于上海汽车城,汽车专业全国第一,所以研究生毕业大部分人进入了汽车行业,包括整车厂和零配件以及相关产业。

去的比重比较大的是制造业。不过这个制造业也是广泛:车企、机械、电子、半导体、航空航天、建筑、钢铁、化工、新能源等等。

但去了制造业的同学,基本上是偏向偏向生产、技术或者专业相关其他工作,有很少一部分在京东方等公司做研发,也就是说材料专业做研发的比较少。

看起来,研发的工资还是要比其他的高一点。例如京东方集团在北京分公司硕士研发岗位月薪8000,硕士非研发岗位月薪7000;在京外分公司硕士研发岗位月薪7000,硕士非研发岗位月薪6000。

大家都说转行多,但完全跟材料、工科无关的还是少。大家找到的工作有做焊接的、有做工艺的、有做结构的,有做技术支持的,有做供应链的,有做客服经理的,也有做软件的。除了软件可以说完全跳出了材料,其余的应该说都与材料有不少的联系,只能说继续做焊接的可能材料的东西用的多一些而做供应链的用到的材料的东西可能少一些。

好工作,央企国企造

在本次调研时,我们把企业分为四大类,央企国企、民企私企、外企合资和事业单位,问卷访问的数据反馈得到这四类企业所占比例分别为44.62%、30.11%、15.59%、6.68%。也就是说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选择去央企国企。而在调研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家对私企、外企都不太感冒。尤其是北方的高校,去私企、外企的还是比较少,不太知名的新材料、新能源的企业就更少了。

另外就是采访过程中提到的小问题,比如,大家都普遍反应女生找工作会难一点。换一个方式说,在没找到工作的同学里女生比例会大一点,有的学校80个学材料的,未找到工作的8人都是女生。当然,所谓未找到工作是没有签约,手头上或多或少还是有offer。

以上就是我对本次调研报告中的薪酬统计的一些看法。作为调研活动的参与人之一,我深知材料人网和其他小伙伴们在这份报告上花了很大精力,这份报告的来之不易,它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也欢迎大家多批评指正。

附:2016届材料类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材料人招聘团队晓青供稿,曦曦对本文亦有贡献。材料牛编辑整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