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猪油膏式的科研”——兼谈科研工作的系统性与严肃性


前几年看见网上疯传过的一篇文章,“真相:原来猪油这么厉害,可惜知道的人不多!”大致就是猪油优点众多,我们祖先一直吃猪油,改革开放以前大多数人也吃猪油,没听到谁得了心脑血管病和一些疑难杂症,而近二十年,人们生活富裕了,不吃猪油了,多吃植物油,心脑血管疾病频发,因此建议,大家多吃猪油,有利养生!

乍一看这篇文章,心下一惊,感觉不对劲,似乎与小时候学到的知识背道而驰!赶紧百度脑补一下。百度上说:猪油作为动物油脂,其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了40%。有调查显示,提高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将增加体内“坏胆固醇”含量,增加动脉硬化的发病率。饱和脂肪酸含有较多的胆固醇,摄入量过高将导致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引起动脉血管狭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以猪油为代表的动物脂肪应少吃。大多数文章都这么说,也与我以前的认识是一致的!

这让我不禁想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产生?论据就是古人、改革开放前人们的饮食习惯,粗一看似乎有点道理,再一细想错误百出,纯属忽悠、断章取义!古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下,包括几十年前,我国特别是农村,物质匮乏,吃猪油是最便宜的,正因为匮乏,油脂摄入量很有限,吃啥油都不足引起相关疾病,更何况古时候根本就没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说法!而现在的调查表明,人们过量摄取油脂,有些地方的消耗量超过最大允许量的一半以上,要是猪油也这么吃,后果更不堪设想!作者突发奇想,竟把猪油作为神丹妙药推荐,真是无知无畏,害人不浅!!!这种抛开特定的时代背景、环境,断章取义的结论我们姑且称之“猪油膏式的成果”。

透过这个实例,不禁让人很担心我们的科研工作,究竟有多少研究是“猪油膏式的成果”?

我的硕士导师,著名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广均先生20几年前在我读研究生时候反复与我们讲:治学一定要严谨,不得半点马虎,他说“做理论研究,成果一定要通过实验检验!做实验研究,一定要有误差分析,指出置信区间和实验条件、范围”,而且他也提出:对最基本概念的理解体现一个人对学科的认知深度!可以说,刘先生的教诲一直影响着我的科研人生!

老实说,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没有刘先生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的严谨作风了!当然,这也与大环境有关,但不管怎么说,科研必须是严格严谨严肃的!

利益驱使使人越来越浮躁和肤浅,前几天“青年传媒”更新了一篇名为《我是凡伟,没想到一夜成了网红,改写全球教科书我志在必得》的帖文,文中第一段表示“昨天,因为我发现电荷不存在一事在媒体报道以后,一下子成了网红,迅速引发全国几百万人关注,人家都说一夜成名,而我夜都没过就成名了!这是我期待已久的,也是我意料之外的。这也遭到了全民打假!具体细节此处不再赘述!

我是做混凝土工作的,别的没有发言权,但这方面还可以与大家交流一二!曾经有个青年学者,写信给我,要我对他提出的实验方案提点建议,我粗粗一看,就给他说,实验方案不可取,得不出结论,即便得出也会是错的!为什么呢?他当时想研究粉煤灰的影响,其掺量从每立方米0公斤,5公斤,10公斤,15公斤这样的间距设计实验,搞混凝土的人都知道,要想得出有意义的结论,至少要以20公斤的间隔才有意义,否则结果的差异会淹没的误差之中!这就把实验看的很理想主义,没考虑实际可能出现的问题!当然这是缺乏经验造成的!

去年,我去鉴定某沿海城市轻轨线路质量事故和处理,原因是每年夏天,都会出现几天胀轨,就是路轨膨胀拱起,致使轻轨机车不能运行。后来找原因,就是因为当时的设计按法国标准设计的——而巴黎已经安全运行几十年了,运行情况良好!但大家忽略了环境!巴黎与那里的气候差异,巴黎年最大最小温度差25度,而这里是45度!夏天温度高,热胀冷缩,问题就出来了!

我一直以来带领我的团队做混凝土质量控制与技术咨询工作,一度做着河北全省60%以上的高速公路和天津几乎全部高速公路混凝土专项技术咨询,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比如推广高性能混凝土,我在十几年前编制了天津地方规范,然后在河北推广高性能混凝土,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全境推开,高性能混凝土一个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掺用掺合料,以前在很多工程不允许用,认为是偷工减料,后来忽然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认为掺了就高性能了,不仅掺,还要大掺,有些技术指导人员竟然也这么认识,自身就是错误的,何以指导别人?我曾经遇到过这么一件事,在承德到赤峰的高速公路建设中,我带队伍进行技术支撑,全线一百八十公里,桥隧比占一半,大概2010年左右,全线当时推广高性能混凝土,有一天,业主技术部长给我电话,说闻博士,有人说你的配比不是高性能混凝土,必须改!我问谁说的?他说是X教授,我问为什么?他说教授说了,你的配比掺合料少了(30%左右),至少要掺到40%以上,我问他,既然那样,你全线都用掺合料不就完了吗,还省钱,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外一个极端!掺量要结合材料品质、养护条件、环境特点等一系列因素,比如我去水泥厂调研,发现现在的水泥已经掺入40%左右掺合料,承德地区气温低,有效施工时间短,大掺量后还有多少熟料在里面?大掺量影响拆模时间,你的进度怎么保障?山区混凝土不好养护,大掺量怎么保障质量?业主听完觉得很有道理,接受了我们观点。不考虑环境,不考虑上下游,工作不可能做好!

一些高性能混凝土教科书里,有的认为大掺量是高性能混凝土的主要特点,有人认为大流动性是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还有提出来4小时达到17.2MPa(其实这是模板周转的需求),都是以偏概全,必须要结合工程、结合环境、结合工艺等等,高性能混凝土是一个相对概念,与环境气候等等因素都分不开的。比如,自密实混凝土在高层超高层是必须的,因为含钢量太高,楼层也高,没法振捣,不这样没法浇筑,但放在路上就没法用,高性能是个相对概念。

科研工作是严肃严谨的,一定要放在整个系统、整个链条中考虑,切不可断章取义,否则,只能是自欺欺人、自娱自乐的“猪油膏式的成果”!

本文来源于闻宝联老师科学网博客:警惕“猪油膏式的科研”——兼谈科研工作的系统性与严肃性。材料牛获授权转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