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无毒铜碘杂化材料的可溶液加工LEDs,凭借其可调谐性、高光致发光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为高效稳定的深蓝色照明提供了一种理想的解决方案。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李静教授团队设计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无毒铜-碘杂化半导体(具体为 Cu₄I₈(Hdabco)₄ 或简称 CuI(Hda))的发光材料。该材料本身展现出优异的性能:深蓝光发射(449 nm),接近完美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99.6%),以及良好的溶液加工性(属于高溶解度的“一体化”AIO-type结构)。研究人员将该材料薄膜作为唯一的活性发光层(EML),用于制造溶液法加工的深蓝色发光二极管(LED)。为了克服器件性能瓶颈(主要是界面缺陷和电荷注入不平衡),团队开发并应用了一种创新的 “双界面氢键钝化”(Dual Interfacial H-bond Passivation, DIHP)策略 来优化发光层两侧的界面(HTL/EML 和 EML/ETL)。最终制备出的深蓝色LED器件实现了高性能(高效率、高亮度、长寿命)和大面积化(4 cm²)的展示。相关研究成果以“Dual interfacial H-bonding-enhanced deep-blue hybrid copper-iodide LEDs”为题发表在Nature期刊上。

核心创新点
1.新型高性能深蓝光发光材料
成功开发了一种 CuI(Hda) 铜-碘杂化半导体材料,其核心创新在于
超高效深蓝光发射: 实现了 99.6% 的接近单位光致发光量子产率 (PLQY) 和位于 449 nm 的深蓝光发射。优异的溶液加工性: 通过设计“一体化”(AIO-type)结构,解决了传统碘化铜杂化物溶液加工性差、难以制备高质量薄膜的难题,使其适用于溶液法器件制造。
环境友好与稳定性: 材料本身具有低毒性(无铅/镉)、空气/湿气稳定性以及环境可持续性。
2.创新的器件界面工程策略 – 双界面氢键钝化 (DIHP)
概念创新: 在发光层(EML)两侧的异质结界面(HTL/EML 和 EML/ETL)同时引入氢键进行钝化和优化。结构创新:
在 HTL/EML 界面:引入氢键受体自组装单分子层(Hydrogen-bond-acceptor SAM)。
EML/ETL 界面:引入超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覆盖层(作为氢键受体)。
功能创新:
协同钝化: 这种组合策略有效钝化了两个界面上的缺陷(这些缺陷通常会阻碍电荷传输和复合)。
优化电荷注入: 显著改善了空穴和电子向发光层的注入平衡。
性能飞跃: 该策略将深蓝色LED的效率显著提升了四倍。
图文导读

图1:CuI(Hda)的结构表征和DFT分析

图2:CuI(Hda)的光物理特性。

图3:原始深蓝光LED与氢键深蓝光LED的性能和运行稳定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