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稿:温华
一、 【科学背景】
随着晶体管微型化逼近物理极限,热管理和信息传输速度已成为制约电子器件发展的核心挑战。自旋电子学作为新兴解决方案,利用电子自旋属性开辟了新路径,但纳米尺度下的自旋波(磁振子)行为仍难以探测。当前主流技术如中子散射和布里渊光散射受限于微米级空间分辨率,无法解析界面或缺陷对磁振子传播的影响。尽管氮空位色心技术在近场磁测量中展现潜力,其制备复杂性仍制约应用。因此,开发兼具纳米分辨与动量解析能力的磁振子探测工具,对理解自旋调控机制和推进磁子学器件至关重要。
本文报道了利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结合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首次在纳米尺度下直接探测到镍氧化物(NiO)晶体中的太赫兹频段磁振子(自旋波集体激发),突破了传统磁振子探测技术的空间分辨率限制,为自旋电子学器件开发提供了原子级研究工具。
二、 【科学贡献】

今日,英国达斯伯里科技学院Demie Kepaptsoglou、Quentin M. Ramasse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Ján Rusz课题组合作,在最新Nature上发表了题为“Magnon spectroscopy in the electron microscope”的论文。本工作通过优化电子光学系统与混合像素探测器,在60 kV低加速电压下实现7.2 meV能量分辨率,首次在STEM-EELS中直接观测到NiO晶体100 meV(24 THz)处的磁振子特征峰,其信号强度比声子弱三个数量级但通过能量平方标度与背景扣除技术成功分离;结合动量分辨测量和空间扫描,证实磁振子信号严格局限于30 nm厚NiO薄膜内(界面1 nm外消失),并利用第一性原理计算与原子自旋动力学模拟复现实验色散关系,验证了纳米探针对磁振子空间分布与缺陷响应的探测能力。

图1 实验几何示意图,展示动量分辨EELS的电子探针聚焦与矩形狭缝光阑配置 ©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2 NiO的动量分辨振动EELS测量©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3 基于实验参数计算的声子(a,c)与磁振子(b,d)EELS色散曲线© 2024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4 NiO薄膜上的空间分辨磁振子EELS测量©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本文图一至图四系统展示了磁振子探测的实验设计与核心发现:图1通过示意图和衍射图(如NiO[110]轴衍射模式)阐明动量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的几何构型,其中矩形狭缝收集孔径沿220行布拉格反射定向,确保纳米级探针(~1.3 nm直径)与动量分辨能力(Δq=0.4 Å⁻¹),为高精度测量奠定基础。图2则呈现NiO晶体的ω-q图谱(沿Γ→M和Γ→X路径),原始数据(图2a,b)显示声子分支(LA/LO约30-50 meV),而背景扣除后(图2c,d)清晰揭示~100 meV磁振子峰(信噪比达22-59),集成光谱(图2e,f)证实其强度较声子弱三个数量级,凸显混合像素探测器的弱信号捕获优势。图3通过原子自旋动力学(ASD)模拟(图3b,d)复现磁振子分散带(80-120 meV),与实验观测匹配度高(如Γ→X路径的峰形差异),并验证温度对能谱偏移的影响(室温100 meV vs. 10K模拟120 meV),为磁振子识别提供理论支撑。图4聚焦空间分辨应用,高角度环形暗场像(图4a,c)结合离轴EELS测绘显示磁振子信号(80-130 meV窗口积分)严格局限于30 nm NiO薄膜内(图4d),在YSZ基底界面处骤降,证实纳米级空间分辨能力。这一系列图表从实验设计、信号探测、理论验证到空间映射,完整论证了STEM-EELS在磁振子研究中的突破性价值。
三、【科学启迪】
总之,本文首次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中实现了体相THz磁振子的纳米级探测,通过高分辨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结合混合像素电子探测器,成功克服了磁振子信号微弱(较声子散射弱三个数量级)的技术瓶颈。实验在NiO纳米晶体中观测到能量约100 meV的磁振子特征峰,其空间分辨率突破至纳米尺度,并证实该信号严格局限于磁性薄膜内部,在非磁性基底界面处急剧衰减。理论模拟通过原子自旋动力学(ASD)代码和电子-磁振子散射动力学模型精准复现了实验观测的动量-能量分散关系,验证了室温下磁振子谱的探测可靠性。这一成果标志着电子显微镜正式成为磁子学研究的新范式,为解析缺陷/界面对自旋波的调控机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工具。
未来研究将从三个维度拓展:① 空间分辨率极限突破:通过液氦低温样品台抑制热噪声,结合电子计数探测器和多帧采集技术,有望将探测时长延长至”日”量级(媲美中子散射),实现原子级缺陷的磁振子成像;② 材料体系拓展:针对金属和氧化物等磁振子-声子能带分离显著的材料,可规避谱峰重叠问题,加速技术普适化;③ 耦合效应探索:利用可变磁场极靴调控外场,研究磁振子-声子极化子的杂交态(如能带反交叉现象),为开发低功耗自旋器件提供新思路。这些进展将推动磁子学迈入”纳米工程”时代,最终实现自旋信息的高效传输与热管理。
原文详情: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318-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