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9年当龚自珍发出了“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时, 他可曾想到近200年后的今天, 人才的定义要用帽子来衡量? 当浏览现如今高校招聘启事时, 开出的招聘条件都似曾相识。 人才被分门别类为院士, 长江, 杰青, 千人, 青千, 拔尖, 新世纪, 山川河湖,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如果我们把这些帽子串联起来可以发现它们是环环相扣的。 而且现在这帽子的起点就很难达到。 这注定了帽子游戏是少数人的游戏。 这样的帽子游戏对中国的科研有什么影响呢?这影响是好还是不好呢? 如果从龚自珍的诗句看这肯定是弊大于利的。 从现实分析也是如此。
弊端之一, 马太效应提前显现。 如果你在博士毕业时或毕业很少几年内做不出大成果那就不可能再做科研了。 这是一个让人沮丧的现实。 因为不可能每个搞科研的人的课题都是短平快高大上的, 你的科研成果很大程度上不能出现在高大上的期刊上。 而且那些高大上的期刊审稿过程艰难而冗长。 所以起点变得非常重要。 导师要有好课题给做, 科研过程很顺利, 文章发表也很顺利。 但是即使这几个关口通过的概率都很高, 经过重重关卡后, 成功的概率也会变得很渺茫。 当然如果导师是业界大佬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一般的导师一般的学生, 这几乎让科研成为不可能。
弊端第二, 冷板凳没人坐了。 冷板凳对应的都是冷门学科和难啃的骨头。 这跟短平快的”主旋律”是背道而驰的。 做这些课题的人注定是没有前途了。 如果长此以往, 这些领域将会变成科研盲区。 这就像自然环境失去了生态多样性, 科研界失去了生态多样性结果也是灾难性的。
弊端第三, 搞科研谈兴趣成为奢望。 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但是如果科研成为单纯的追热点,兴趣就会退位或者兴趣就会转移, 转移到科研的相反的方向上去。 现如今的跟风研究在科学网上被抨击很多次了, 很多见解也非常深入, 但是现实中依然如故。
弊端第四, 科研人员之间关系失谐。 马太效应使得资源越来越集中。 然而有帽子的科研人员不可能事必躬亲。 结果必然是很多没有帽子的科研人员为帽子科研人员服务。 然而他们得不到与帽子科研人员相同的待遇。 其结果就是同工不同酬, 甚至是多做不多得。 长此以往必然怨气冲天。
弊端第五, 科研人员失去了公平竞争的环境。 现代社会讲求的是公平。 田径比赛时运动员的起跑线是一样的, 可是在科研领域却并非如此。 帽子成为评价一个人的科研水平的唯一标准。而没有帽子的人将万劫不复。 现在偶尔还能听闻有人年纪很大时做出了特殊贡献, 所谓大器晚成。 现如今讲究的是英雄出少年。 每每听闻某某年岁不大即或教授职称。 在不远的将来所谓大器晚成的人将像那些濒危物质面临绝迹。 更有甚者, 现在每每招聘评奖都要求有所谓海外经历和年龄限制。 那么没有海外经历就不配成为人才吗? 现如今中国每年毕业的博士生多如牛毛, 他们不去海外给外国人打几年工就不能成为人才? 难道年龄大的就不配成为人才?殊不知屠呦呦也是在30多岁才开始研究青蒿素。
弊端第六, 成功人士狡兔三窟。 由于中国对人才的渴求度极高, 对人才的约束极低。 很多海外成功人士回国搞兼职, 国内的成功人士在其他高校搞兼职屡见不鲜。 一个人在多个地方占位子, 占资源, 其结果必然是挤占了其他人的成才成功的机会。
其他的弊端应该还有很多, 科学网上的很多有识之士都做过了深入论述。 那帽子制度有这么多弊端, 那为什么还大行其道呢? 原因很多, 但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急功近利的社会心态。 现在中国社会都是争分夺秒的办事情。 这样的行事风格在某些行业某些事情上是好的, 但不能推而广之, 尤其是在科研界。 科研成果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 可没有积累哪来爆发?
第二, 拿帽子来统治科研”江湖”。 帽子的好处有目共睹。 帽子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物什, 就像百晓生笔下的兵器谱。 众多江湖人士对之趋之若鹜要争个头破血流。 这样的结果不是百花争鸣而是一枝独秀百花残。
第三, 有利于小团体把持科研资源。 科学界不管是发论文还是申请基金都流行所谓同行评议, 当然现在也包括评帽子。 同行评议的有效性取决于同行能否公平行事。 以如今中国的人情社会, 面对利益相关者很难做到公平对待。 现在高校里徒子徒孙成群结队现象屡见不鲜。
帽子游戏已经显现出了众多弊端但如何克服却没有很好的方法。 但愿将来可以有解决之道。
本文转载自崔健的科学网博客: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20689-1050471.html
材料牛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