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和专利指导意见出台后 是要变天还是换汤不换药?


这两天疫情肉眼可见的好转,总算看到出门的希望了。不过网上是一如既往地热闹。教育部、科技部接连两个炸,左手专利右手论文,把国内科研圈彻底转沸腾了。笔者也凑个热闹多嘴聊几句。

稍微看了下网上很多人的评论,有的认为这是要变天,有的认为这是换汤不换药。

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在没有更好的评价体系出来之前,SCI评价体系的地位还是在的。但是破四维喊了那么久,这次科技部、教育部几个卡着科研经费、职称、评奖的部门接连出了细化的规则出来,不会带来改变那也太不把他们当回事了。

那么,这些文件的出台会有什么变化呢?笔者在这里根据两篇文件中感兴趣的内容简单列举一二。

1.部分收费比较贵的期刊要遭殃了。指导意见是这么说的“对于单篇论文发表支出超过2万元人民币的,需经该论文通讯作者或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对论文发表的必要性审核通过后,方可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直白一点,版面费超过2万人民币,大约2800美元,一般就报销不了了。笔者看到材料人有一位作者统计过版面费——《上百家材料期刊版面费盘点》,大家可以看看有哪些超过了2万!还真是不少。

如果版面费保持不降的话,这个时候就能看出单位学术委员会认可哪些期刊了。

2.商业信誉堪忧的期刊也要凉了。指导意见说了 “对于发表在“黑名单”和预警名单学术期刊上的论文,相关的论文发表支出不得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中列支。”也就是说,只要进了黑名单,来自大陆的论文版面封就甭想收了。

3.国内期刊政策继续倾斜。对于基础研究类科技活动,代表作中国内科技期刊论文原则上应不少于1/3。如果是5篇代表作就是1-2篇。这条规定是既保证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论文质量要高,也保证了数量。

指导里特别提到了《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要求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参照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入选期刊目录确定。像Nanno research、Microsystems & Nanoengineering、Science Bulletin、National Science Review是被《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列为领军期刊的。

这往下发展下去,有些国内期刊真的会高攀不起了。

 4.对于普通科研工作者来说,靠论文数量取胜没有多大优势了,如果没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傍身,日子怕是不好过。先不说自己的代表作的数量,就连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每个评价周期代表作数量原则上不超过20篇,学校原则上不超过40篇。现在猛的学校一年NS正刊都好几篇,再加上子刊凑吧凑吧可能数量就够了。

而论文发表数量、影响因子等不允许与奖励奖金,这也意味着一笔可见的福利没有了。

不过对于还处在评选副教授、教授没上岸的青椒们,可能更关心的是之前的学校评选规则还作不作数了。

5.专利方面关注的少,有两点比较有意思,一个是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另一个是明确产权归属与费用分担。

职务科技成果披露制度指出“未经单位允许,任何人不得利用职务科技成果从事创办企业等行为”,也就是说没有跟单位谈拢之前,甭想成果转化了。

明确产权归属与费用分担则要求“发明人不得利用财政资金支付专利费用。”再加上优化专利资助奖励政策的“停止对专利申请的资助奖励,大幅减少并逐步取消对专利授权的奖励”,这就意味着申请专利的钱不报销,也不会有奖励。

如果不能转化,专利就成了负担,倒确实解决了“重申请轻实施”的问题。呵呵。

 另外,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专利申请撰写、申请行业来说,是个噩耗。

 总的来说,两个意见的出台,肯定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但是笔者认为,对于普通科研人员来说,伤害最深的应该是不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以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变动的政策。因为他们既不是政策制定者也不是评审者。

本文由不知名的扫地僧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