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er.: 双碱金属离子掺杂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引言】

 近年来,可溶液法制备的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在发光二极管(LEDs)研究领域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由于制备成本低、发射波长可调、荧光量子效率高、缺陷态密度低等优势,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在制备高效率发光器件中展现了巨大的潜力。过去5年钙钛矿发光二极管(PeLEDs)取得了重大突破,外量子效率(EQE)从2014年的0.76%提高到21%以上,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性能相当。尽管PeLEDs发光效率迅速发展,由于工作条件下的稳定性问题,PeLEDs的商业化仍具有挑战性。PeLEDs中钙钛矿发光层受空间限域效应的影响,为保证载流子的有效辐射复合,厚度通常为几十纳米,且工作电压较高,导致单位距离下电场强度较大,易加剧离子迁移,降低发光效率。

 【成果简介】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赵铌教授、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e) Shuxia Tao教授(共同通讯作者)等人研究了甲眯基铅碘(FAPbI3)PeLEDs在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衰减过程,并通过掺杂双碱金属离子提升了器件工作稳定性。利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仪(TOF-SIMS)发现,持续工作后的器件中,I-在MoO3/Au界面产生累积,直接揭示了PeLEDs在工作条件下的离子迁移现象。通过掺杂双碱金属离子(Cs+, Rb+),器件内部离子迁移得到抑制,工作寿命显著提升。结合实验和理论方法,进一步揭示了Cs+和Rb+稳定FAPbI3 PeLEDs的原理: Cs+在钙钛矿体相相对均匀地存在,而Rb+优先分布于表面和晶界;进一步的化学键分析表明,Cs+和Rb+提高了周围阴离子的原子净电荷,增强了阳离子与无机骨架之间的库仑作用,抑制了I-空位的形成,同时阻碍了I-在体相和晶界处的迁移途径。Cs+-Rb+双碱金属离子掺杂后所得近红外(NIR)PeLEDs外量子效率提升至15.84%,达到碱金属离子掺杂FAPbI3 PeLEDs的最高效率。更重要的是,PeLEDs工作条件下耐久性可与NIR OLEDs媲美,半衰期实现超过3600分钟。相关研究成果以“Stabilizing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y Incorporation of Binary Alkali Cations”为题发表在Adv. Mater.上。

 【图文导读】

图一、FAPbI3基PeLEDs性能表征及工作条件下的性能衰减(a)FAPbI3基PeLEDs电流密度-电压曲线与辐照度-电压曲线;

(b)FAPbI3基PeLEDs的外量子效率-电流密度曲线与能量转换效率-电流密度曲线;

(c)器件在恒定电流密度(100 mA cm-2)下外量子效率和辐照度的衰减;

(d)工作前(左)后(右)器件内部离子分布。

 图二、碱金属离子掺杂钙钛矿的薄膜性质表征(a-d)FA,FACs,FARb和FACsRb薄膜的SEM图像;

(e,f)薄膜XRD谱图和PL光谱;

(g)A位碱金属离子在薄膜中的垂直深度分布。

 图三、钙钛矿晶格中Cs+和Rb+稳定位置及其对周围I原子净电荷的影响(a-c)FA,FACs和FARb钙钛矿的最稳定结构;

(d)Cs+阳离子周围12个邻近I的原子净电荷与FA+离子的比较;

(e)Rb+阳离子周围8个邻近I的原子净电荷与FA+离子的比较。

 图四、碱金属离子掺杂FAPbI3 PeLEDs器件性能表征(a,b)FA、FACs、FARb和FACsRb PeLEDs的外量子效率-电流密度曲线和能量转换效率-电流密度曲线;

(c)FACsRb器件的电流密度-电压曲线和辐照度-电压曲线;

(d)FACsRb器件的最大外量子效率统计分布图。

 图五、稳定性测试(a)恒定电流密度(100 mA cm-2)下 FA、FACs、FARb和FACsRb器件外量子效率衰减曲线;

(b,c)工作前(左)后(右)FACsRb器件内部离子分布。

 【小结】

   本文作者研究了FAPbI3基PeLEDs在工作条件下器件的衰减及降解机理,并探讨了组分调控提高PeLEDs工作稳定性的方法。通过TOF-SIMS分析为PeLEDs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离子迁移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研究了FA基钙钛矿中碱金属阳离子对离子迁移和器件工作稳定性的影响,发现双碱金属离子共掺杂显著提高了钙钛矿薄膜质量和PeLEDs器件性能。特别的是,钙钛矿体相中的Cs+和晶界、表面的Rb+有效抑制了I-空位的形成,同时阻碍了I-在体相和晶界的迁移。双碱金属离子掺杂后NIR PeLEDs获得了15.84%的外量子效率,半衰期达到3600分钟。该工作为制备高效稳定PeLEDs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文献链接:“Stabilizing 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by Incorporation of Binary Alkali Cations” (Adv. Mater.2020,DOI:10.1002/adma.201907786)

本文由材料人CYM编译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