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 澳学者开发金属锂负极预处理方法 显著提高循环性能


简介

在以金属锂为负极的电池中,提高电池循环性能的一大关键就是抑制锂枝晶的形成。澳大利亚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能有效抑制锂枝晶形成的新方法,即在组装电池前,让锂电极在锂盐溶液中浸泡一段时间。通过这一简单的预处理,可以获得一层稳定存在的允许锂离子自由脱嵌的固态电解质界面膜(SEI膜)。经过预处理得到SEI膜后,Li|电解质|Li对称电池在循环2500小时后没有明显的锂枝晶生成;商业化的Li|电解质|LiFePO4全电池在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库伦效率仍可维持在99.5%以上;静置了330天的电池也可以获得95%以上的库伦效率。这种SEI膜由金属锂和溶解有锂盐的双(氟磺酰)亚胺吡咯烷鎓([C3mPyr+][FSI-])室温离子液态电解质(RTIL)化学反应生成。在循环过程中,该SEI膜能够抑制锂枝晶的形成,并且减少电解液的消耗,时间和锂盐是影响其动态形貌变化的两个主要因素。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且能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的金属锂预处理工艺,从而使锂负极电池的循环寿命可以满足商业需求。

图注

图1 金属锂经预处理后的表面微观形貌(SEM)

1

(a)图反映了采用金属锂和室温离子电解液化学反应合成SEI膜的过程;
(b)、(c)、(d)、(e)分别展示了金属锂与含有LiFSI的[C3mPyr+][FSI-]电解液反应,经过4小时、7天、12天及18天后的表面形貌变化;
(f)、(g)、(h)、(i)分别展示了金属锂与含有LiPF6的[C3mPyr+][FSI-]电解液反应,经过4小时、7天、12天及18天后的表面形貌变化;
(j)、(k)、(l)、(m)分别展示了金属锂与含有LiAsF6的[C3mPyr+][FSI-]电解液反应,经过4小时、7天、12天及18天后的表面形貌变化;
SEM图像的比例尺均为50um,右上角插图的比例尺为10um。

图2 锂对称电池在0.1mAcm-1电流密度下5000次循环的表征

2

(a)(b)图展示了未预处理的Li|电解质|Li对称电池充放电循环测试的电压-时间图线,其中(a)采用含LiPF6的[C3mPyr+][FSI-]电解液,经过1300次循环(约250h)后失效,但在休眠了22天后,又循环了100多次才彻底失效。(b)采用含LiAsF6的[C3mPyr+][FSI-]电解液,可以循环5000次。(c)-(h)的SEM图像展示了锂枝晶被抑制的情况,其中采用LiFSI/[C3mPyr+][FSI-]电解液的电池负极见(c)图,隔膜见(d)图;采用LiAsF6/[C3mPyr+][FSI-]电解液的电池负极见(e)图,隔膜见(f)图;采用LiPF6/[C3mPyr+][FSI-]电解液的电池负极见(g)图,隔膜见(h)图,SEM图像的比例尺均为50um,右上角插图的比例尺为10um。据报道采用LiFSI/[C3mPyr+][FSI-]电解液的电池也能循环5000多次,可见SEI膜的电化学性能与锂盐种类有关。

(a)图可以说明电池最终失效不是锂枝晶引起的短路问题,(c)(e)(g)图中锂负极表面也没有明显的枝晶生成。在(d)(f)(h)图中,我们可以发现电解液分解产物堵塞了隔膜的孔隙结构,进而得出电池失效的实际原因,其实是锂负极表面积增加的速度赶不上隔膜孔隙被堵塞的速度,阻碍了Li+的传输。

图3 未处理和预处理12天后的锂对称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

3

 (a)图为未处理的以LiAsF6/[C3mPyr+][FSI-]为电解液的锂对称电池的奈奎斯特图谱,其中黑线表示初始状态,界面电阻为251.5Ωcm-2;红线表示电流密度0.1mAcm-1,经过5000次循环后的状态,电池的界面电阻降为51.3Ωcm-2 (b)图是锂电极经过12天预处理的以LiFSI/[C3mPyr+][FSI-]为电解液的电池的阻抗谱,其中黑线表示初始状态;红线表示电流密度1.0mAcm-1,首次充电后的情况;蓝线表示在同样电流密度下,经过333次循环后的情况,电池的界面电阻同样明显下降。

图4 在1.0mAcm-1的电流密度下,不同预处理时间的锂对称电池的循环性能比较

4

图(a)(b)(c)为锂对称电池充放电循环测试的电压-时间曲线,三组[C3mPyr+][FSI-]电解液中分别添加了LiFSI、LiPF6、LiAsF6,其中彩色曲线反映了预处理12天后的情况,黑线为预处理18天的情况;利用SEM技术观察Li|LiFSI/[C3mPyr+][FSI-]|Li电池333次循环后的微观形貌,研究者着重观察了(d)锂片(e)锂片横截面(f)隔膜材料的形貌变化。图(d)(f)的比例尺为20um,图(e)为100um。

图5 经12天预处理的Li|LiFSI/[C3mPyr+][FSI-]|Li电池的系列表征

5

(a)图是2.0mAcm-1下500次充放电循环的电压-循环次数曲线;
(b)图电流密度依次设置为0.1mAcm-1,1mAcm-1,5mAcm-1和10mAcm-1,在每种电流密度下,均充放电循环50次;
(c)(d)图分别为电流密度从0.1mAcm-1突变到1mAcm-1,从5mAcm-1突变到10mAcm-1时的放大显示;
(e)图反映了该对称电池首次充放电试验的电压变化情况;
(f)图是对应的锂负极上首次锂沉积的SEM图(比例尺10um);
(g)图是首次锂剥落的SEM图(比例尺50um)。

图6 正极材料为LiFeO4,负极材料选用未处理的金属锂或者经液态离子电解质浸泡12天预处理后的金属锂,比较两种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6

图(a)-(d)展示了Li|LiFSI/[C3mPyr+][FSI-]|LiFeO4全电池在1C倍率下,放电容量和库伦效率随循环次数的变化,其中(a)图中电池装配的是未经预处理的锂片;(b)是用LiFSI/[C3mPyr+][FSI-]电解液预处理后的锂片;(c)是用LiPF6/[C3mPyr+][FSI-]电解液预处理后的锂片;(d)是用LiAsF6/[C3mPyr+][FSI-]电解液预处理后的锂片。
(e)图显示的是(b)图中的电池静置330天后,在0.6C、1.2C、3C倍率下的放电容量和库伦效率。
研究者还利用SEM技术观察了该体系电池的微观形貌,结果如图(f)-(i)所示,其中(f)是锂负极;(g)是锂负极的高倍放大效果;(h)是锂负极的横截面;(i)是隔膜材料,图(g)中的标尺代表10um,其余图片中均为100um.

文献地址:Stabilizing lithium metal using ionic liquids for long-lived batteries

感谢编辑部糯米提供素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