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上大学,30岁成博导,他怎样回应Nature Materials的访谈?


卢柯-1

近日,Nature Materials发表了一篇名为“Metallurgy is key(冶金学至关重要)”的访谈文章,而这篇文章的访谈对象就是我国金属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Metal Research,IMR)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the Shenyang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terials Science,SYNL)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卢柯。

这篇访谈主要介绍了卢柯院士的研究背景和研究兴趣,金属所主要的研究领域,以及卢柯院士对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博士生培养、工作人员和研究员的评估标准,研究经费和论文数量挂钩情况的看法,和他对中国钢铁行业形势及发展趋势、中国目前科研成果转化、中国金属方面科研环境和条件的解读,最后谈及了中国冶金和材料科学发展变革方向、对中国冶金行业的展望。

提起卢柯院士的工作,相信做金属研究的特别是铜合金研究的科研人员一定非常熟悉,尤其是这项技术突破——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而没有加工硬化效应,延伸率高达5100%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一定了解卢柯院士对于金属、冶金行业、科研的看法。材料人网总结了Nature Materials关于卢柯院士采访文中的一些精髓,以期了解卢柯院士对于上述提及的问题所持见解。

科研背景

1981年,考入南京理工大学学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1985-1990年,进入金属所,师从王景唐院士,读硕士和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非晶合金。第一篇论文是关于非晶合金用于纳米金属合成的研究。

1991-1993年,公派德国马普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研究重点是纳米晶化动力学。

1993年,晋升金属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纳米金属材料。

16岁上大学,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32岁担纲“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后续的学术暴走之路按下不表,卢柯之牛,请尽情百度。

附一句卢柯鼓励学生的名言,开始我们的Nature子刊访谈之路:

“任何事情你都不可以说,别人做过了,我没戏了。科学研究永远需要冒险的勇气。要敢于想别人之不想,做别人之不做。前几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在陶瓷里找到了超导,在塑料里找到了超导,这是人们想都不会去想的事情。”

卢柯对金属所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进行了介绍,1952年,为了满足国家对冶金技术的需求,中科院金属研究所成立。目前,前者侧重应用研究,后者偏向基础研究。绝大部分中科院机构注重基础研究,其中金属所与产业的联系最为紧密。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研究方向并不仅限于金属,先进碳材料部就有涉及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研究。

卢柯非常赞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对博士的培养模式:我们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从样品地制备到表征,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而实用的学术技能,并且我们鼓励大家挖掘实验数据背后的科学原理。卢柯院士对自己组内博士的要求为:发表一篇高水平有思想的学术论文,助力于加深对基础科学的理解。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对工作人员有一套不一样的评估标准,作为主任的卢柯说到:“如果某位研究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我就会让他停止研究并且告诉他发表高质量的文章更为重要。”然而,中国目前仍然盛行以论文数量而非质量为主的评价准则。他担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后的首个决定就是取消论文奖励机制,科研人员在顶尖期刊发表论文后不再获得金钱奖励。虽然中国大多科研机构中存在这种奖励机制,但他非常不看好。

尽管发表论文数量有时会和研究经费挂钩,但卢柯表示他们的研究人员不会处于劣势,相反这套研究标准将会有利于获得科研经费。

对钢铁、冶金行业以及科研状况的思考

中国是世界上低品质钢生产和高品质钢进口数量第一的国家,基于中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对于高品质的钢需求很大。目前,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引起了包括金属所在内的很多科研机构对提高钢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兴趣。

尽管中国是全球铝生产大国,但是C919上却没有一处用到中国制造的铝,发动机也没有用到中国制造的合金。卢柯表示,鉴于国内对高品质合金需求的与日俱增的以及进口成本的日益增长,未来肯定得走高品质合金的国产化之路。

科研成果转化之路充满坎坷,卢柯认为中国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国内的专利保护制度不完善,科研成果容易被剽窃;

(2)对科研人员没有较好的激励措施;

(3)对科研成果转化太急功近利。

他对中国金属科研的发展非常乐观,因为其中有两个特殊的有利条件,一是国内对金属有着非常的市场需求,二是大量的学生愿意投身到冶金学。不过,他也表示,目前国内对于科研的投入和产出以及质量存在严重的不对称,我们需要更多原创性研究而不是增加数量的“尾随”研究。

卢柯院士对中国冶金学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1)冶金学的授课要从知识点的分立走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看待问题的能力和广阔的学术视野;

(2)中国学者需要加强与国际的交流、联系与合作;

(3)提高金属性能要低合金化(用更少的元素,减少添加稀缺、昂贵、有毒的元素),寻找调控其结构和缺陷等优化性能的方法。

尽管还存在上述提及的如教育体制需要改革和原创性研究不足等问题,但卢柯院士对于中国冶金行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基于中国还在不断发展,冶金学仍是至关重要的,我们需要实际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

参考文献:"Metallurgy is key." Nature Materials 15.7 (2016): 699-700.

访谈原文及PDF文档下载请点Metallurgy is key(非原网页读者,请到材料牛原网页下载)。

本文由材料牛新锐作者刘流整理编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