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的高校青年教师是啥样?


记得1984年深秋的一天,自己早上5点多就出发,坐上了第一班公交车赶往长沙火车站售票厅排队,为的是使专程从东北工学院赶来参加我的硕士论文答辩会的一位副教授回程能有一张卧铺票,站了半天队终于如愿以偿。那时候买卧铺票除了售票处与单位人事处协议好的关系票之外,普通人除了去排队就没有它法了,坐飞机可是要开证明和处级以上干部才有资格的。

隔天的硕士论文答辩会我顺利通过。之后也意味着我在中南矿冶学院步入了青椒生涯。因为那时候工作是组织安排的,毕业前基本就确定了。

那时留校当老师首先是要过教学关。在青年教师培训的几天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是在观看示范课中,看到一位电工课老教师啥讲稿都不用看,一节课拿着一把粉笔在长长的黑板上又写又讲,标题、文字、公式、插图井井有条,出现板书和擦除时间顺序及逻辑关系十分清晰,自己真被镇住了,这种功夫我实在太难练就啦!

那时青椒想上课可不那么容易,一门课两个教师讲,配有一个实验员和我当助教。我自然只有改作业和答疑的份,好的我助的主课《矿井通风与安全》有不少公式,还有较新的网络分析技术等,老教师由于数学忘得差不多,讲到这些内容也经常犯错,因此干脆将这一两节内容推给我试讲,但两三年下来还是没有机会主讲一门课程。不过由于当了几次助教,我把几本习题集都解了,甚至学生一问起那一页那一题我就能把答案说出来。特别是到了期末考试,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的助教,也是备受学生“爱戴”的。

没有主讲课程的机会,那就只能提议新开设选修课。那时专业的培养方案很不完善,社会和企业也不断需要高校专业开设一些新课,借此助力我把矿井通风拓展到“防尘”“防火”“环境”“空调”“地下建筑”等领域,也给自己带来了一些机会,如编新教材和主讲选修课等。

教学工作不多,但带学生实践和实习是少不了的。那时候出去带学生实习是与学生同行同住同吃,有些矿山没有实习基地的,大都是要临时打地铺,遇到寒暑假有时可以住在矿山企业的附属学校里,学生桌就是很好的床位了,但被窝肯定得自带。

学校对教师的科研倒是没有做硬性要求的。如果留校遇到能工作在有科研项目做的课题组,尽管只能参与,但还是比较辛运的,因为那时候的高校科研也像现在一样,科研业绩也是硬道理。而工作在没有科研的课题组,就只能凭自己的悟性。那年不管什么刊物,一年能够发表一篇文章就是很出色的了。

由于信息闭塞和条件有限,做科研更多是评感觉(至多看几本外文刊物)和实际遇到的问题而为,什么国际前沿一无所知(当年的科研体会见“祭那逝去的科研”一文 )。自己也是在1986年出国瑞典之后才有了些新的体会(当年出国的经历见“那年出国”一文 )。那年要是比较超前能够自己钻研点学术和多写些文章,出人头地的机会比现在容易得多,因为绝多数人都在默默地过日子。

至于工资更是不堪回首,刚开始每月工资只有50多元,之后慢慢提高点,到了1991年12月被提了教授以后,每月工资好像也才100多元,甚至到了1998年的时候每月工资才300多元(真的记不清了)。直到2000年以后,高校的工作才迅猛增加,这段时期大家都比较清楚了,现在就更不用说了。

那年生活方面是非常无趣的。硕士毕业尽管留校工作了,但一下子可没有房子可住,研究生时住的三个人一个寝室,仍然是我们的家。遇到结婚的同学妻子从外地来探亲时,其他两位同学只能临时到其他寝室去搭铺。那时教师的住房都是由学校分的出租房,青椒们要等上一间房子得排好些日子,毕业两年后终于分了一间小房子,但厕所厨房都没有,更没有空调那回事。自行车也是工作了一段时间后才买得起。

那时候周六还得工作,但周六下午一般是政治学习时间。教研室几个人围起来学报纸文件什么的,报纸文件只有一份,青椒自然就成为读报纸念文件的常务首选人。

遇到节假日,偶尔也能发点桔子、大米什么的。这时候青椒们就像现在的快递哥,需要每家每户给老教师们送,包括退休的教师,当然最为责无旁贷的是自己研究生时的导师。

那时候老师们的家里都烧煤,买块煤甚至做块蜂窝煤块也是青椒们偶尔需要帮助干的业余活动。

哈哈,还有很多小事趣事,这里省略了。

我们这代人由于从小到大都吃过很多苦和干过类似的杂活,对上述这些小事也不太在乎,也不觉得累,也完全能够胜任。

上述情况其实也不是很久远的事。从1984到1998年很长时间里,尽管形势有些变化,但一直没有很大的变化。真正发生大变革是从2000年以来的一二十年里。中国真正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后,世界一下子拉近了距离,发达国家高校的一切马上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之中,在信息方面很快接近了国际水平,出国也成了许多人的平常之事。

与现在高校的青椒比较起来,那时候的青椒的确压力不大,没有多少考核指标,不需要基金、SCI文章,不需要攀比,绝没有拥有大房子和开汽车的念头,视野也非常狭隘,信息非常不灵通。但回想起来,生命真的过得没有多大价值。

近些年在评审项目时,看到许多高校青椒们的资料,他们的生命过得有意义多了。他们毕业就有了博士的头衔,视野也很开阔,科研和外语等方面的能力都很强,工作平台的档次也前所未有的,毕业几年就发表了许多国际刊物论文,取得多项专利和奖励,拿了各种基金和人才项目,有的30出头就成了教授和特殊人才。我心里非常佩服他们,比我们这一代水平高多了。而且,现在高校青椒的生活也好多了,许多人刚毕业工作就购了大房子(高房价城市除外)和买了好车开。当然,他们的竞争和生存的压力也是比过去大多了。

哈哈,五一节写点陈年旧事,发篇博文刷一下存在感。祝大家五一快乐!

 

本文源自吴越老师科学网博客《那年高校青椒是啥样?》,材料牛获授权转载。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xiaofire-18,吴玫,我们会拉各位老师加入专家群。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材料测试、数据分析,找材料人、上测试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