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内容简介: 由于Cu和C密度差大且界面不润湿,通过传统的熔铸方式很难在Cu基体中均匀分散碳填料。近期,中南大学龚深教授团队在非接触式搅拌装置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湍流冲击均质铸造的新方法,结合数据驱动策略成功设计并制备了高导热Cu-0.5Cr-0.5Zr(wt.%)/碳纤维(CFs)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当转速达到800 rpm,CFs含量为18 vol%时,复合材料的平面内和垂直平面方向的TC分别达到562 W m-1 K-1和547 W m-1 K-1。超重力作用驱动合金熔体产生高速湍流,冲击破碎CF团聚体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熔体传质效率,促使合金元素Cr、Zr与CFs的表面碳原子发生了充分的界面反应。熔体中原位生成的Cu/Cr3C2 (ZrC) /CF异质界面极大地改善了Cu/C界面的润湿性,确保了熔体凝固后CFs在铜基体中的均匀分散并形成互连网络。通过改进的Agari模型分析了Cu-Cr-Zr/CFs复合材料的导热机理,结果表明3D互连导热网络和低热阻Cu/Cr3C2 (ZrC) /CF异质界面是复合材料具有优异导热性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各向同性高导热Cu/C复合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方案。
相关工作以“In-situ construction of Cu/Cr3C2 (ZrC) /C heterogeneous interfaces in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Cu/Carbon fibers composites via turbulence-shock homogeneous casting”为题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Carbon》上。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arbon.2025.120654

具体内容

图1 数据驱动元素筛选策略

图2(a)CFs的SEM形貌;(b)CFs的拉曼光谱图;(c)CFs的XRD图;(d)湍流冲击均质铸造的制备过程及机理示意图;(e,f)Pure Cu/18-CFs和Cu-Zr/18-CFs复合材料在转速为800 rpm的SEM形貌;(g-j)Cu-Cr-Zr/18-CFs复合材料在不同转速下的SEM形貌

图3(a,b,d,e)BSE图像;(c,f)SE图像及相应的元素面分布图; Cu-Cr-Zr/18-CFs复合材料CFs的(g)3D X射线micro-CT分布图像,(h-j)平面X射线micro-CT图像以及孔隙分布,(k)孔径尺寸统计图;(l)不同Cu/CFs复合材料的相对密度柱状图

图4 Cu-Cr/18-CFs复合材料中萃取CFs的(a)SEM图像,(b-d)相应的元素面分布图,(e)XRD图像; Cu-Cr-Zr/18-CFs复合材料中萃取CFs的(f)SEM图像,(g-i)相应的元素面分布图,(j)XRD图;(k,l)Cu-Cr-Zr/18-CFs复合材料经过深腐蚀处理后的SEM整体形貌及相应的元素面分布图;(m-p)Cu-Cr-Zr/18-CFs复合材料经过深腐蚀处理后CFs的SEM形貌

图5 不同状态CFs的XPS结果:(a-c)原料CFs;(d-f)Cu-Cr/18-CFs复合材料中萃取的CFs;Cu-Cr-Zr/18-CFs复合材料中萃取的CFs

图6 Cu-Cr-Zr/18-CFs复合材料的TEM图像:(a)BF图和相应的元素面分布图;(b,c)各元素的线分布图;(d-g,j,m)HRTEM图像和相应的FFT图;(h,i)HAADF图和相应的元素面分布图;(k,m)HRTEM图像

图7 (a,b)Cu/CFs复合材料在平面内和垂直平面方向的热扩散系数和TC;(c)25-200℃范围内不同Cu/CFs复合材料在平面内方向长度变化率随温度的变化;(d)25-200℃各Cu/CFs复合材料在平面内和垂直平面方向的CTE;(e-h)纯Cu、Cu-Cr/18-CFs复合材料和Cu-Cr-Zr/18-CFs复合材料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的红外热成像图;(i)Cu/CFs复合材料的弯曲应力-应变曲线,(j)FS的柱状图;(k-m)Cu-Cr-Zr/18-CFs复合材料的弯曲断口SEM图像

图8 本研究中Cu-Cr-Zr/CFs复合材料与之前文献报道中的高导热Cu基复合材料的性能比较

图9(a)湍流冲击均质铸造制备Cu/CFs复合材料 3D CF网络形成机制示意图;(b)改进Agari导热模型的机理示意图;(b)并联模型、EMPT模型、改进的Agari模型TC计算结果以及实验结果的比较
5.总结
本研究在非接触式搅拌装置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湍流冲击均质铸造的新方法,并结合数据驱动元素筛选策略成功制备了具有3D连通CF网络的Cu-Cr-Zr/CFs复合材料。通过在熔体中制造强烈的湍流使CFs分散均匀并与改性元素发生充分的原位界面反应,成功实现了CFs在低含量(12-30 vol%)下的自连接。得到的Cu-Cr-Zr/CFs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热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其中Cu-Cr-Zr/18-CFs复合材料在CFs含量仅为18 vol%的情况下,平面内和垂直平面方向的TC分别达到562 W m-1 K-1和547 W m-1 K-1,同时FS达到247 MPa。高速湍流对传质效率的提升使CFs与Cr和Zr原子在熔体内发生充分的原位界面反应。形成的Cu/Cr3C2 (ZrC) /CF异质界面过渡层极大改善了界面结合,有利于Cu-Cr-Zr/CFs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提升。Zr元素的添加提升了CFs在Cu熔体中的分散性,使得原位界面反应过程更加充分,因此使Cu-Cr-Zr/CFs复合材料相比于Cu-Cr/18-CFs复合材料具有更优异的性能。熔体在超重力作用下的均匀凝固促进了Cu-Cr-Zr/CFs复合材料连通CF网络的形成。高效互连CF导热网络使得热量优先在其内部传递,从而提升了Cu-Cr-Zr/CFs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建立了改进的Agari模型对Cu-Cr-Zr/CFs复合材料的T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并联模型和EMPT模型,改进的Agari模型与实验结果能够更好的吻合。这主要是由于其考虑了由CF导热链形成的网络以及界面热阻对TC的影响,而并联模型和EMPT模型未考虑其对TC的影响。湍流冲击均质铸造的开发为低成本高性能Cu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开辟了全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