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材料牛 » 科技 »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卢磊最新Nature Materials:从孪晶革命到梯度突破,卢磊二十年破解金属疲劳困局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卢磊最新Nature Materials:从孪晶革命到梯度突破,卢磊二十年破解金属疲劳困局

[文章背景]

金属疲劳的本质是循环载荷下不可逆损伤的累积,这一“无形杀手”曾酿成1950年彗星客机解体惨剧,至今仍使90%金属构件面临失效风险。传统强化路径深陷“强度-寿命权衡”困局:提升强度需引入晶界/相界阻碍位错,却加剧应变局域化和损伤积累,导致高强材料疲劳寿命骤降。2000年卢柯、卢磊团队在纳米铜室温超塑性研究中首度窥见转机——当晶粒尺寸降至纳米级,材料竟可产生300%延伸率,颠覆了“纳米材料必脆”的认知(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这一发现催生了孪晶界面调控理论的诞生:2004年卢磊团队在《Science》提出纳米孪晶协同强韧化新机制——通过脉冲电解沉积制备出孪晶片层<100nm的纯铜,15nm极值尺度下实现1GPa强度(普通铜10倍)与13%延伸率并存。其核心突破在于揭示了共格孪晶界的双重角色:既作为位错阻碍体提升强度,又充当位错存储体吸纳塑性变形。2017年《Nature》论文更发现革命性现象:纳米孪晶铜在循环载荷下形成“项链状位错结构”,孪晶界引导位错往复可逆运动,首次实现“与历史无关的稳定循环响应”,几乎消除累积损伤。该工作被评价为“为抗疲劳材料设计点亮灯塔”。

正是基于二十年对纳米孪晶界面机制的深刻认知,本文系统阐释了金属疲劳研究从1830年经验公式到现代多尺度理论的演进历程,直击当前核心矛盾:航空航天、核反应堆等极端场景对材料同时提出超高强度与十亿次循环寿命的要求。作者团队通过梯度纳米结构设计,在铜、不锈钢等模型材料中实现革命性突破:表面100-200μm纳米晶层提供98MPa疲劳强度(接近传统超细晶铜的2倍),心部粗晶维持优异延展性,使疲劳寿命倍增。这种空间异构设计颠覆了”香蕉形”疲劳强度-寿命权衡定律。本文明确定义未来三大方向:增材制造非平衡组织调控、机器学习辅助的多组分合金设计、跨尺度原位表征技术融合,为突破金属疲劳的世纪瓶颈绘制了清晰路线图。

[内容介绍]

  1. 突破传统疲劳性能限制的异质结构设计

本文系统分析了金属疲劳强度(σ₋₁)与抗拉强度(σUTS)的非线性关系,指出传统均质材料存在​​强度-寿命权衡矛盾​​:高强材料(如超细晶铜)虽提升疲劳强度,却因塑性变形能力下降导致低周疲劳寿命骤减。作者团队提出​​空间异质结构设计策略​​,通过纳米孪晶与梯度纳米结构打破这一局限。例如,高取向纳米孪晶铜(nt-Cu)同时实现90 MPa的高疲劳强度(接近超细晶铜)和优于粗晶铜的低周疲劳寿命;梯度纳米晶铜(GNG-Cu)则利用表面至芯部的晶粒尺寸梯度(~100 nm至微米级),使疲劳效率(σ₋₁/σUTS)达0.4,并在相同总应变幅下将疲劳寿命翻倍。这种设计通过调控位错运动与应变分布,解决了均质材料中循环应变局部化的核心问题,为高抗疲劳材料开发提供新范式。

2、揭示梯度结构的循环应变非局部化机制

通过原位表征技术,团队发现​​梯度纳米结构可抑制疲劳损伤累积​​。均质超细晶铜在循环载荷下易发生晶粒异常粗化和循环软化,而梯度纳米晶铜通过​​分层屈服行为​​实现应变空间再分布:初始阶段弹性-塑性应变幅(Δε_el/2与Δε_pl/2)沿深度梯度形成;后续循环中,塑性应变从芯部粗晶区逐步扩展至表层纳米晶区(图3h箭头)。这种​​渐进式屈服转变​​有效抵消了均质材料的应变局部化倾向(如粗晶铜的滑移带集中,图3a-c)。进一步研究表明,该机制源于梯度界面诱导的位错稳定构型(如可逆”项链位错”)和协调变形能力,使材料在107次循环后仍保持微观结构稳定性。这一发现为设计抗疲劳材料提供了微观力学基础,尤其适用于需兼顾高强韧性与长寿命的极端工况部件。

3、面向极端环境的抗疲劳材料创新与应用验证

针对航空航天、核能等领域的多场耦合疲劳挑战,团队开发了​​梯度位错结构材料​​(如304不锈钢)。在非对称循环载荷下,该材料通过变形诱导马氏体相变形成六方密排纳米层,显著提升抗棘齿(ratcheting)性能:其归一化最大应力(σ_max/E)下的平均棘齿应变速率比均质材料低两个数量级。同时,结合多主元合金设计(如NASA GRX-810镍钴铬基高熵合金),利用氧化物弥散强化与成分调控,实现高温蠕变疲劳抗力与低温损伤容限的统一。研究还指出,层状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可通过界面韧化机制(裂纹偏转、桥接等)阻断裂纹扩展。这些创新兼顾了​​复杂环境适应性​​(高温氧化、氢脆、腐蚀疲劳)与​​多轴载荷耐受性​​,为深空探测等任务提供材料解决方案。

4、未来挑战

未来金属抗疲劳研究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极端环境多场耦合机制的量化​​与​​跨尺度稳定性的协同控制​​。在深空探测、核反应堆等场景中,材料需同步抵御高温、腐蚀介质及深冷相变脆性,而现有模型难以精确描述这些交互作用;其次,增材制造等新工艺虽能实现复杂构件,但非平衡态缺陷显著加剧疲劳损伤;再者,梯度/层状异质结构虽提升疲劳抗力,但纳米界面在超长周次循环(>10⁹次)下的演化机制不明,多相材料界面协调变形能力不足,且缺乏梯度参数(斜率、特征尺度)的普适设计准则,需借助等离子聚焦离子束等原位技术解析微结构动态响应;最后,传统Basquin方程无法量化异质结构的非均匀损伤,高温/腐蚀环境下的高分辨率应变场测量(如HR-DIC)与原位观测技术存在缺口,必须发展融合位错动力学与机器学习的多尺度智能预测框架,构建从微观机制到工程寿命的可靠桥梁。

[文章结论]

本文系统论证了​​空间异质结构设计​​在提升金属抗疲劳性能中的突破性作用:通过纳米孪晶与梯度纳米结构(如梯度纳米晶铜疲劳寿命翻倍),成功打破传统均质材料的强度-寿命权衡矛盾;进一步揭示​​循环应变非局部化机制​​(如梯度结构中的分层屈服行为),为抑制损伤累积提供新理论支撑。面向极端环境应用,创新开发的梯度位错结构材料及多主元合金,证实了​​成分-微结构协同设计​​对复杂载荷与环境适应性的关键价值。未来需融合​​原位表征技术​​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深化多场耦合机制认知,推动抗疲劳材料在深空探索、新能源等领域的工程化应用,最终实现结构材料”更长寿命、更高可靠、更低成本”的核心目标。

图文解析

1. 疲劳强度与拉伸性能的关系©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2. 应力应变控制下的疲劳寿命©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3. 不同微观结构纯Cu的疲劳机制©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4. 合金的疲劳机制©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1​​系统揭示金属疲劳强度(σ₋₁)与抗拉强度(σUTS)的非线性关联,指出均质材料(如超细晶铜)因​​塑性丧失​​导致低周疲劳寿命骤降,建立异质结构设计理论基础;​​图2​​对比不同材料的疲劳性能:梯度纳米晶铜(GNG-Cu)在相同应变幅下寿命较均质材料​​翻倍​​,且高取向纳米孪晶铜(nt-Cu)同时实现高疲劳强度(90 MPa)与长寿命,突破传统强度-寿命矛盾;​​图3​​通过原位电镜揭示机制:梯度结构通过​​分层屈服​​抑制应变局部化;​​图4​​验证极端环境应用:梯度位错结构304不锈钢显著降低​​棘齿应变速率​​,层状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通过界面韧化机制阻断裂纹扩展,凸显其在多场耦合载荷下的工程价值。

原文详情: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3-025-02308-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材料牛 » 中国科学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卢磊最新Nature Materials:从孪晶革命到梯度突破,卢磊二十年破解金属疲劳困局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