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学背景】
电解质-电极界面是电池化学与物理过程的基础,SEI的形成是保障LIBs可逆运行的关键,但低结晶度、高敏感性的SEI其精确化学组成难以表征。
LiF是SEI的关键组分,因宽电化学窗口、高机械强度等特性被认为能抑制电解液分解与锂枝晶生长,商用LIBs中广泛用含氟试剂构建“富LiF SEI”;但体相LiF离子电导率极低(10-7-10-14 S・cm-1),与SEI需高效传导Li+的功能矛盾。
虽有证据显示纳米尺度LiFSEI(SEI中的LiF)与体相LiF存在结构差异(如无定形结构、晶格膨胀),但对其原子排列的理解仍不完整,这一知识空白阻碍了电解液设计与电池技术创新,故需针对性探究LiFSEI的真实结构与特性。

二、【创新成果】
为攻克这一难题,西湖大学工学院向宇轩课题组、朱一舟课题组及复旦大学宋云等研究者首次通过19F固态核磁共振(NMR)、6Li同位素NMR等技术证实,SEI中的LiF并非传统认知中的纯相,而是形成了包含富氢相(LiH1-yFy)和富氟相(LiF1-xHx)的有限LiF-LiH固溶体,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冷冻电子显微镜进一步验证了该固溶体的相分离特征,打破了“SEI中LiF为单一纯相”的传统认知。
明确高库伦效率电解液中LiH1-yFy占主导地位,通过DFT计算与实验证实,LiF-LiH固溶体的离子电导率高于纯LiF,解释了“低电导率体相LiF与高功能SEI”的长期矛盾。提出SEI设计新方向——富LiH1-yFy涂层,为电极-电解质界面优化提供了新策略。该成果以“Probing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LiF in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s”为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Nature》。

图1. SEI的¹⁹F魔角旋转(MAS)NMR光谱©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2. 多维固体核磁揭示电池中LiF的局域环境 ©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3. SEI 样品中的富氢相与富氟相分离 ©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4. 超越富LiF固体电解质界面设计 ©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三、【科学启迪】
这项工作打破了SEI中LiF为单一纯相的传统认知,证实其实际是含富氢相(LiH1-yFy)与富氟相(LiF1-xHx)的LiF-LiH有限固溶体,且富氢相对高库伦效率起关键作用。指出XPS在SEI研究中的局限性(易产生“富LiF”假阳性),凸显固态NMR等非破坏性技术对精准表征SEI异质性的重要性,突破“追求富LiF SEI”的传统思路,提出通过调控SEI中固溶体比例优化离子传输,为高稳定性、高功率密度电池研发提供新思路。
原文信息:Liu, X., Li, S., Yuan, C. et al. Probing the heterogeneous nature of LiF in solid–electrolyte interphases. Nature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