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极寒环境中,锂离子电池往往因为电解质中溶剂—锂离子相互作用增强、离子迁移困难、界面阻抗升高等问题而性能急剧下降。
最近,一项发表于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的研究指出:“分子间氢键调控溶剂结构”可以显著抑制低温下溶剂围绕锂离子的过度聚集,从而实现 低温循环稳定性提升。

核心内容解读
在低温条件下,锂离子电池面临容量衰减快、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挑战,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型电解液体系,旨在实现 LFP/石墨电池在低温下的稳定循环。电解液需要满足宽液态区间、低黏度和高离子电导率等要求。研究者在筛选溶剂时发现,直链腈类(如 AN、PN、BN、VN)虽然具有低温特性,但存在石墨共嵌入的风险。相比之下,支链腈类(如 IBN、MBAN、TMAN)结构更为有利,其中 IBN 表现最佳,但仍需进一步优化以避免 Li⁺ 共嵌入现象。
为此,研究团队引入了 共溶剂策略。FEC 作为常见的成膜溶剂,能够有效抑制共嵌入,但黏度过高;FDMA 具有低黏度、低熔点,同时其最低 LUMO 能级使其在电化学反应中优先形成 SEI。最终,团队优化出 IBN/FDMA/FEC = 8:1:1,1 M LiTFSI 的电解液配比。
在传输与溶剂化特性方面,优化电解液展现出优异表现。IBN 基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高达 12.11 mS/cm,明显优于传统 EC/DEC 电解液,并且在 −60 °C 仍能保持 3.15 mS/cm。其活化能仅为 0.077 eV,远低于 EC/DEC 体系。分子动力学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显示,IBN 是 Li⁺ 的主要配位溶剂,而 FDMA 与 IBN 之间通过 氢键作用 调节溶剂化结构,形成更大规模的溶剂化簇,从而抑制石墨共嵌入并提升体系稳定性。
界面分析结果显示,IBN/FDMA/FEC 电解液能够形成一层 薄而稳定的 SEI。Cryo-TEM 表明,该 SEI 厚度仅约 5 nm,明显小于 EC/DEC 体系的 ~28 nm。进一步的 TOF-SIMS 与 XPS 分析确认,这一 SEI 富含 LiF、Li₂O、Li₂CO₃ 等无机成分,界面更加稳定。而传统 EC/DEC 电解液形成的 SEI 厚且不均匀,导致更多锂枝晶沉积。
在电化学性能方面,这一新型电解液表现出优异的适应性。常温下电池具有稳定的长循环性能和良好的倍率性能;在 低温(−20 至 −50 °C) 条件下,−20 °C 时电池在循环 800 圈后仍保持 99.9% 容量,在 −40 °C 时容量可达 759 mAh,是 EC/DEC 体系的三倍;在 高温(60 °C) 下同样保持稳定,极化较小。整体性能显著优于以往报道的 LFP/石墨体系电解液。
总结来看,该研究的核心在于 氢键调控的溶剂化结构。优化电解液在低温下有效抑制溶剂分子的过度配位,保证阴离子能够参与溶剂化结构,形成稳定的界面膜,同时保持高电导率。最终,这一体系在 −80 至 +80 °C 的宽温区间 内均能实现稳定运行,代表了寒冷气候下锂离子电池电解液设计的一项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