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材料牛 » 科技 » 导读 » 卢柯院士&李秀艳研究员,今日Science!

卢柯院士&李秀艳研究员,今日Science!

一、【导读】

晶粒细化是一种遵循霍尔普赫关系的金属和合金硬化方法,无需改变化学成分即可显著提高屈服强度。当晶粒尺寸缩小至纳米尺度时,金属强度可大幅提升。然而,当晶粒尺寸低于约10纳米时,硬化效果会因晶界活动(如迁移、滑动或晶粒旋转)而减弱,导致金属变软。通过添加合适的合金元素可以稳定晶界,将硬化效果扩展到更小尺寸,但中间化合物的形成限制了这一效果。孪晶界(TBs)因低过剩能量而比晶界更稳定,也能阻碍位错运动。近年来,纳米孪晶在多种材料中展现出显著的硬化效果,例如纯铜的强度在纳米孪晶存在时可提升20倍以上。但在高密度下,孪晶在极小间距(如小于15纳米)时会变得不稳定,导致软化。为了进一步强化金属,需要在更高密度下实现更稳定的界面。

二、【成果掠影】

在此,辽宁材料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卢柯院士和李秀艳研究员(共同通讯作者)等人另辟蹊径,通过构建一种具有“负多余能界面”(negative excess-energy interface, NEI)的纳米尺度界面来增强镍合金的强度。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表明ABCABC堆垛与ABAB堆垛层之间的共格界面非常稳定,通过脉冲电沉积制备了过饱和的镍-钼固溶体。所沉积的薄膜具有非晶相,而通过不同的退火策略进行结晶,可以产生高密度的堆垛层错和间距小于10纳米的孪晶边界。这些层错并非由塑性变形或特定杂质的添加引起,而是在退火过程中从非晶相形成。因此,金属强度逼近理论值,其最终的弹性模量达到254.5 GPa,远超所有已知镍基合金和金属玻璃。

相关研究成果以“Strengthening Ni alloys with nanoscale interfaces of negative excess energy”为题发表在Science上。

三、【核心创新点】

1.作者通过操控具有“负多余能界面”的纳米尺度界面来增强镍合金的强度,发现面心立方晶格与六方密堆积晶格之间的共格界面比过饱和Ni(Mo)溶液中的孪晶边界更稳定;

2.“负多余能界面”可以在Ni(Mo)溶液中以极高的密度产生,平均间距小至约1纳米,使得Ni(Mo)合金的测量杨氏模量达到254.5GPa,远高于Ni3Mo。

四、【数据概览】

1 Ni(26%Mo)过饱和样品的微观结构© 2025 AAAS

2 Ni(Mo)样品中的平面缺陷和ABCABC/ABAB界面© 2025 AAAS

3 具有纳米尺度NEIs的过饱和Ni(Mo)样品的力学性能© 2025 AAAS

4 具有纳米尺度NEIs的过饱和Ni(Mo)样品的弹性模量© 2025 AAAS

五、【成果启示】

总的来看,纳米尺度稳定的NEIs的强化效果与纳米孪晶有本质区别,纳米孪晶的强化效果受到高密度下孪晶界(TBs)不稳定性的影响。NEIs的固有稳定性使得稳定的障碍物密度极高,从而禁止了塑性变形,将金属的强度提升到极致。

堆垛层错和孪晶通常在金属的晶体生长、再结晶、相变和塑性变形过程中形成。通过优化工艺参数,可以在不同合金中实现纳米尺度NEIs的制备。这种纳米尺度NEI强化策略可能适用于广泛的材料,为材料科学和工程提供了新的方向。

文献链接:“Strengthening Ni alloys with nanoscale interfaces of negative excess energyScience202510.1126/science.aea4299

本文由材料人CYM编译供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材料牛 » 卢柯院士&李秀艳研究员,今日Science!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