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的李巨团队Nature Energy:梯度富锂氧化物正极颗粒通过高温熔融盐处理避免氧气释放


【背景介绍】

随着传统锂过渡金属氧化物(LiMO2,M=Ni、Co、Mn)正极的能量密度上限接近700 Wh kg-1,混合阴离子和阳离子氧化还原(HACR)正极、纯阴离子氧化还原LinS和LinO正极可作为下一代电池的候选材料。具有分层结构的富锂Li1+xM1-xO2(LXMO)是最有希望的HACR正极之一。其中,在Li2MnO3中,过渡金属层(TML)中三分之一的Mn离子被Li离子取代,导致大量的轴向Li-O-Li构型。因此,某些O2p轨道与过渡金属(M)d轨道的杂化程度较低,而具有更高的能量。当给材料充电时,LXMO中的这些氧阴离子更容易被氧化,从而能贡献更多电池循环的容量。

然而,由于阴离子氧化还原容量可以可逆或不可逆,为了利用氧阴离子氧化还原过程使能量密度增加一倍,应该研究不可逆性的原因。在Li2MnO3中,O-离子的迁移势垒仅为0.9 eV,而O2-离子的迁移势垒为2.3-4.0 eV,因此充电至高压下的氧化会使氧更易从金属氧化物颗粒中逃逸,而使过渡金属共迁移和结构崩溃,所以在电池循环中必须防止氧气释放到液体电解质中。在均匀富Li颗粒中,结构塌陷倾向于从表面开始。虽然金属氧化物涂层和其他表面处理方法被用来改善循环性能,但是仍未解决电压衰减和电解液消耗的问题。此外,在LXMO内部,大量使用O氧化还原还会触发局部氧迁移,所以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降低整体的氧迁移率,从而阻止内部被触发的氧渗透到表面最终逃逸出来。

【成果简介】

基于此,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李巨教授(通讯作者)团队报道了在700 oC下熔融钼酸盐辅助的LiO萃取过程中,产生了共晶格但深度(r)依赖的Li1+x(r)M1-x(r)O2颗粒,具有富含Li(X≈0.2)的内部,而表面为贫锂(X≈-0.05),中间为连续的梯度。其中,梯度富锂单晶消除了氧气释放到电解质中的现象,同时仍然允许存在稳定的O氧化还原的贡献。在循环期间,金属价态和晶体结构都得到很好的维持。梯度HACR正极在0.2 C下进行200次循环后,仍然具有843 Wh kg-1的能量密度,而在1 C下进行100次循环后,则仍有808 Wh kg-1的能量密度,并且几乎没有氧气释放和电解质消耗。此外,这种高温免疫处理方法可以用来萃取其他元素,以避免电池中的不利表面反应。研究成果以题为“Gradient Li-rich oxide cathode particles immunized against oxygen release by a molten salt treatment”发布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Energy上。

【图文解析】

图一、Li1+X(r)M1-X(r)O2颗粒从富锂主体到贫锂表面的连续梯度氧化还原行为和结构设计
(a)贫锂表面和富锂主体的过渡金属阳离子和氧阴离子的氧化还原行为;

(b)Li1+X(r)M1-X(r)O2颗粒的横截面示意图;

(c)STEM-HAADF从内核到表面的共晶格图像;

(d)从富锂主体到贫锂表面的共晶格颗粒,锂梯度的分层结构示意图;

(e)来自c的区域A和区域B的STEM-HAADF图像具有更高的放大倍率。

图二、Li1+X(r)M1-X(r)O2单晶的表征和锂浓度随深度分布X(r)的定量分析
(a)反应(1)和(2)后颗粒的STEM-EDS元素分布,表明Mo集中在颗粒表面,而Mn、Co和Ni遍布各处;

(b)ICP-AES表明G0和G4颗粒的平均Li和M含量;

(c)对400 nm的颗粒进行EELS线扫,并在颗粒表面附近标记的有代表性的EELS光谱;

(d)根据c中的EELS数据计算得出,G4颗粒从表面到内核,X(r)和元素百分比的变化;

(e)从X(rsurface)=Xpoor <0到X(rcore)=Xrich>0的Li梯度区域的STEM-HAADF图像;

(f)表面附近的Mn L3/L2峰面积之比,表示Mn离子的化合价变化。

图三、原始Li1.20Mn0.48Co0.16Ni0.16O2和Li1+X(r)M1-X(r)O2的电化学行为
(a)G0、G4和G6的DEMS,通过2.2-4.8 V的CV测得;

(b)G0、G4和G6在0.1 C倍率下的第一个循环中的充电/放电曲线;

(c)在40oC和0.1 C的五个形成循环之后,G0和G4在0.2 C和25 oC进行200次循环后的放电曲线;

(d)从c收集的0.2 C下G0和G4的放电容量、平均放电电压和能量密度;

(e-f)第2次和第50次循环中G0(e)和G4(f)的CV。

图四、充电过程中梯度LX(r)MO中的氧和M的价态曲线
(a)从FY和TEY模式收集的从放电状态到充电状态的G4的sXAS O K边(归一化之后);

(b)在FY和TEY模式下,sXAS Mn L3边分别在放电和充电状态;

(c)在FY和TEY模式下,sXAS Ni L3边分别在放电和充电状态;

(d)在放电和充电状态下,表面锰的化合价的分布;

(e)充电态下,EELS线扫描从颗粒表面到内核,显示了O K边的变化;

(f-h)在充电过程中,从G4的颗粒表面到块体的Mn、Ni、Co和O价态变化示意图。

图五、循环后,Mn的氧化态和结构变化
(a)在FY模式下循环之前和150次循环后,G0和G4的sXAS Mn L3,2边以及Mn3+和Mn4+的参考数据;

(b)100次循环后,G0的HRTEM图像;

(c)100次循环后,G4的HRTEM图像;

(d)G4表面区域的STEM-HAADF图像,在100次循环后,Li层中仍具有MLiL柱的完整分层结构。

图六、锂扩散性的稳定和全电池循环性能
(a)通过GITT在不同荷电状态下,测得的G0和G4的第三次循环以及第150次循环的平均锂扩散系数;

(b)在1 C下半电池中,最初的100次循环中G0和G4的放电容量和能量密度;

(c-d)全电池组中的G0(c)和G4(d)相对于仅含2 g Ah-1电解质的Li4Ti5O12负极的充电/放电曲线。

【小结】

综上所述,作者开发了一种可扩展的固态合成方法,即通过熔融MoO3的高温萃取LiO生产Li梯度Li1+X(r)M1-X(r)O2颗粒。其中,主体和表面区域共用一个完全被占据的氧骨架,而没有晶界、相界面或明显的晶格缺陷。原本具有高能量密度核心区域但具有过量的轴向Li-O-Li构型和额外的阴离子氧化还原活性的颗粒,现在被没有Li-O-Li而是一些M-O-M构型的外延相干表面包覆,这样当Li被提取时可防止结构崩塌,也可防止近表面的氧离子参与阴离子氧化还原并发生迁移。由于不存在渗透到表面的扩散途径,这些氧离子被很好地限制在颗粒体中。该高温表面处理法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元素的萃取,以避免不利的表面反应。此外,通过进一步优化萃取剂的量、反应的温度和时间,可以获得更好的过渡金属的梯度和富锂/贫锂的梯度曲线,从而有助于实现HACR正极的最佳电化学性能。

文献链接:Gradient Li-rich oxide cathode particles immunized against oxygen release by a molten salt treatmentNature Energy, 2019, DOI: 10.1038/s41560-019-0508-x)

通讯作者简介

李巨教授,MIT核工系、材料系双聘终身教授,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员,美国物理学会会员,2018年世界材料科学领域高被引学者。李巨教授是计算材料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致力于材料性质的多尺度计算研究,特别是在材料力学行为的原子模拟能方面获得了多项重要突破。近年来在电池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课题组在锂空电池,锂离子电池正极、负极,隔膜,电解液,锂硫电池,全固态电池等领域在Nature, Nature Energy, PNAS, Joule, Energy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期刊相继发表多篇论文。至今共发表论文300余篇,被引超过3万次,h-index 94。

本文由CQR编译。

欢迎大家到材料人宣传科技成果并对文献进行深入解读,投稿邮箱:tougao@cailiaoren.com.

投稿以及内容合作可加编辑微信:cailiaorenvip.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