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 Mater. :清华大学-CVD可控制备高质量多层MoS2


【引言】

具有本征带隙的二维MoS2由于其在电子和光电子器件方面的显著潜力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但是,由于这种材料的迁移率相对较低(甚至低于多晶硅),这大大地阻碍了其迈向实际应用。目前已经有一系列针对单层MoS2的研究,但是与此同时多层MoS2的研究相应的有所缺失。然而实际上,由于具有较高的态密度,多层MoS2具有比单层MoS2高得多的迁移率和驱动电流,这使得多层MoS2在薄膜晶体管、逻辑器件和传感器等方面更具应用前景。 然而,到目前为止报道的多层MoS2的优异性能是通过机械剥离获得的,这并不适合实际应用,而目前化学气相沉积(CVD)合成的多晶多层MoS2薄膜,显示出低得多的迁移率。

【成果简介】

为了推进多层为了推进多层MoS2的实际应用,清华大学焦丽颖教授(通讯作者)等人通过CVD方法生长出高度结晶的多层MoS2薄片解决了上述问题。可以实现高达20层的MoS2以良好限定的AA顺序堆叠在一起,而且每层的边缘是原子级平滑的Mo原子锯齿形结构。多层沟道、原子级有序的边缘以及理想的接触几何形状使得这些CVD生长的多层MoS2薄片表现出优于机械剥离多层MoS2的电性能。除了场效应晶体管之外,这些多层MoS2晶体管也适合于构建基于单层-多层MoS2结的整流二极管。文章中的制备方法使高品质多层MoS2更易于构建多功能高性能电子设备,从而使二维MoS2在未来的电子器件中更具竞争力。该成果以“High-Mobility Multilayered MoSFlakes with Low Contact Resistance Grown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为题于2017年2月发表在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图文简介】

图1  合成不同层数的MoS2薄片

a)使用拱形氧化Mo箔作为反应前体CVD生长MoS2的示意图。

b)生长产物的大尺寸光学图像,显示了15-20层MoS2的生长,产率≈70%,比例尺:50μm。

c-f)CVD生长的单层、5层、8层以及17层MoS2薄片的光学图像。

g,h)12层MoS2的光学图像以及AFM图像,其中MoS2具有≈20μm的边长。

i)所示的是g)中MoS2样品的拉曼mapping 图像,其具有在404cm -1处的峰。

j) 该MoS2样品的PL mapping 图像,其峰值在1.80eV峰处。c-j)中的比例尺均为5μm。

图2 CVD生长MoS2薄片的层依赖光谱表征

a) 分别是1,2,3,4,6,9和10层MoS2的光学图像。比例尺:5μm。

b-d)分别对应a)中MoS2薄片的拉曼、PL和SHG谱。

e)E2g1、A1g拉曼模式的层依赖频率及其差异。f)层依赖性PL峰位置和强度。g)层依赖性SHG强度。

图3 实验制备的多层MoS2的TEM和STEM表征结果

a)悬浮在多孔碳TEM网格上的CVD生长的多层MoS2薄片TEM图像。比例尺:1μm。

在a)图中多层MoS2上标记的1和3的SAED图像分别如b)图和c)图所示。

d)STEM-HAADF图像以及e)另一个多层MoS2薄片(补充信息)1-2层边界处的模拟图像。蓝色和黄色球分别表示Mo和S原子。比例尺:1nm。

f)从左到右分别是1至8层MoS2的STEM-HAADF模拟图像。比例尺:1nm。g)AA堆叠的多层MoS2的原子结构。面内Mo-S键的方向相同,顶层的S原子与底层的六角形中心重叠。

图4 CVD生长的多层MoS2薄片的电学性能

a,b)多层机械剥离MoS2和CVD生长的MoS2薄片中的电学接触几何形态的示意图。

c)在1V的偏压下16层MoS2的Ids-Vgs特性。插图:在40V的栅极电压下的Ids-Vds曲线以及器件的光学图像。比例尺:5μm。

d)栅极电压为0V时测量的1-8层MoS2结的Ids-Vds特性。插图:器件的光学图像。比例尺:5μm。

层数依赖的e)电子迁移率和f)Vgs=40V和Vds=1V时电流测量值的统计数据,其中红色柱表示CVD生长的MoS2薄片,蓝色柱表示机械剥离的MoS2薄片。

【小结】

总的来说,该研究开发了一种可控的方法,用于生产高质量的多层MoS2,同时可以自然地引入理想的电学接触几何形态,以实现优秀的基于二维MoS2器件性能。此外,由于CVD生长的多层MoS2晶体具有良好排序的AA堆叠结构,使其具有破缺的反演对称性,因而多层MoS2晶体能够用于研究非线性光学和谷物理学。

文献链接:High‐Mobility Multilayered MoSFlakes with Low Contact Resistance Grown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Adv. Mater. , 2017 , DOI: 10.1002/adma.201604540)

本文由材料人电子电工学术组天行健供稿,材料牛整理编辑。

材料牛网专注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及行业进展,如果您对于跟踪材料领域科技进展,解读高水平文章或是评述行业有兴趣,点我加入编辑部。如果你对电子材料感兴趣,愿意与电子电工领域人才交流,请加入材料人电子电工材料学习小组(QQ群:482842474)

材料测试,数据分析,上测试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