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材料牛 » 科技 » 四川大学最新Nature:植物中由苯甲酰辅酶A经三步生物合成水杨酸

四川大学最新Nature:植物中由苯甲酰辅酶A经三步生物合成水杨酸

一、 【科学背景】

水杨酸(SA)作为植物防御激素的核心调控因子,其合成机制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被阐明为异分支酸(ICS)途径。然而,该途径关键基因PBS3和EPS1在十字花科以外的植物中广泛缺失,表明ICS途径可能是十字花科特有的进化新事件。前期研究表明,水稻等单子叶植物依赖AIM1和CNLs介导的β-氧化路径合成SA,且烟草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沉默会显著降低SA积累,暗示存在一条保守的苯丙氨酸衍生路径。但该路径中苯甲酸-2-羟化酶(BA2H)的基因长期未被鉴定,成为领域内的重要空白。

本研究团队前期通过病毒诱导基因沉默技术发现,烟草中肉桂酰-CoA连接酶(CNL)、水合/脱氢酶(CHD)和酮硫解酶(KAT)等β-氧化相关基因的缺失会破坏SA合成,证实苯甲酰-CoA是SA前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结合正向遗传学筛选与酶学分析,首次在烟草中鉴定出BEBT-BBO-BSH三酶级联通路,突破了BA2H的传统假设,为解析非十字花科植物的SA合成机制提供了全新框架。

二、 【科学贡献】

今日,四川大学张跃林团队,在最新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hree-step biosynthesis of salicylic acid from benzoyl-CoA in plants”的论文。本文报道了植物中水杨酸(SA)生物合成的一种保守途径,不同于此前在拟南芥中已知的异分支酸途径,该研究在烟草、柳树、水稻等多种植物中鉴定出一条以苯甲酰辅酶A为前体,依次通过苯甲酰转移酶(BEBT)、苯甲酸苄酯氧化酶(BBO)和水杨酸苄酯水解酶(BSH)催化的三步反应合成SA的新通路,该途径在种子植物中广泛存在且贡献了病原诱导SA的主要来源。此外,β-氧化途径(生成苯甲酰辅酶A)的基因(CNL、CHD、KAT)敲除证实其为本通路上游关键步骤。定量分析表明该途径贡献本尼烟病原诱导SA的98%和水稻基础SA的99%,远超此前假想的BA羟化路径。

图1 NbBEBT基因突变导致SA合成缺陷 ©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2 病原诱导的P450酶*NbBBO1/2*将BB羟基化为水杨酸苄酯(BS),双突变体中BB积累而BS减少©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3 酯酶*NbBSH1/2*水解BS释放SA,双突变体中BS积累且SA水平显著降低© 2024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4 柳树、杨树、大豆和水稻的同源基因能回补本尼烟突变体SA合成© 2025 Springer Nature Limited

图一展示了在烟草植物中识别出关键酶NbBEBT,它作为苯甲酰辅酶A:苯甲醇苯甲酰转移酶,在病原体诱导的SA生物合成中不可或缺。实验通过EMS诱变筛选SA缺陷突变体,并证实NbBEBT催化苯甲酰辅酶A与苯甲醇形成苯甲酸苄酯(BB),突变体中SA水平显著降低。 随后,图二揭示两个P450酶NbBBO1和NbBBO2负责将BB羟基化为苯甲酸水杨酸酯(BS),CRISPR敲除双突变体显示SA积累减少,酶活性分析验证其在酵母微粒体中的催化作用。 图三证明NbBSH1和NbBSH2水解BS产生SA,体外实验中重组蛋白展示高效酯酶活性,双突变体SA水平下降而BS积累增加。 最后,图四通过跨物种互补实验和基因敲除证实该三酶通路在柳树、杨树、大豆和水稻中高度保守,水稻同源基因突变导致基础SA合成缺陷。 这些结果系统性阐明了植物中SA生物合成的新机制。

三、【科学启迪】

总之,本文首次在植物中揭示了由​​苯甲酰辅酶A:苯甲醇苯甲酰转移酶(BEBT)​​、​​苯甲酸苄酯氧化酶(BBO)​​和​​苯甲酸水杨酸酯水解酶(BSH)​​构成的三步级联通路,成功解析了苯丙氨酸衍生路径下水杨酸(SA)生物合成的完整机制。该通路以苯甲酰-CoA和苯甲醇为起始底物,经苯甲酸苄酯(BB)、苯甲酸水杨酸酯(BS)中间体最终生成SA,突破了传统BA2H羟化酶假说的局限。关键证据表明:1)烟草NbBEBT催化BB合成,其突变体SA积累不足野生型2%;2)NbBBO1/2双敲除导致BB堆积而BS骤减;3)NbBSH1/2特异性水解BS,其缺失使SA降低90%以上。跨物种功能互补证实该通路在柳树、杨树、大豆及水稻中高度保守——系统发育分析显示BEBT/BBO/BSH同源物广泛存在于除十字花科外的种子植物中,水稻OsBEBT/OsBBO/OsBSH突变体基础SA水平显著下降且稻瘟病抗性减弱,凸显其生物学普适性。

未来研究将从四方面深化:​酶活性调控机制​,鉴于重组酶Km值较高(如NbBEBT对苯甲酰-CoA Km=218.7μM),需探究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及代谢通道化是否增强底物效率;​亚细胞转运机制​,需阐明BB如何从过氧化物酶体(BEBT定位位点)向细胞质(BBO/BSH作用位点)转运;​防御信号激活网络​,需解析病原效应子如何特异性上调BBO/BSH表达,并揭示水稻中SA高积累的进化驱动因素;​作物抗病应用​,基于该通路在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中的保守性,可通过编辑BEBT/BBO启动子或增强BSH活性创制广谱抗病种质。此外,绿藻等低等植物中AIM1依赖但ICS非依赖的SA合成途径是否与本通路关联,将为植物激素进化提供新视角。

原文详情: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9185-7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材料牛 » 四川大学最新Nature:植物中由苯甲酰辅酶A经三步生物合成水杨酸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