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材料牛 » 科技 » 西湖大学Nature Catalysis:揭示微环境影响 C2产物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西湖大学Nature Catalysis:揭示微环境影响 C2产物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景行

一、【科学背景】 

随着可再生电能供应的持续增长,水溶液电化学技术在将间歇性电能转化为化学燃料领域快速发展,其中电化学CO或CO2还原反应(CORR或CO2RR)因可将大气中的CO2转化为高价值化学品,成为研究重点。在该类反应中,铜(Cu)是目前已知唯一能高效将CO2转化为多碳(C2)产物的单金属催化剂,但研究发现,仅通过调控Cu催化剂的微环境,就能使其催化性能产生显著差异,这表明微环境对CORR/CO2RR的反应选择性和活性至关重要。

此前针对CO2RR的机理研究,多通过原位拉曼光谱、红外光谱等技术聚焦反应中间体的行为,却较少深入探究电极表面微环境的细微局部相互作用及分子细节。这种知识层面的缺口,极大限制了对电催化反应本质的理解,也阻碍了具有更优选择性的电催化体系的合理设计。此外,有观察显示CORR过程中乙酸的生成量通常高于CO2RR,这一现象进一步凸显了微环境在调控C2产物选择性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表明,当前亟待明确微环境影响C2产物选择性的具体分子机制,以推动电催化技术在高价值化学品合成中的实际应用。

二、【创新成果】

近日,西湖大学杨汶醒团队以碱性条件下铜(Cu)催化CO电还原反应(CORR)为对象,借助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结合电化学测试与同位素标记实验,系统揭示了Cu表面物种与界面水的相互作用及对反应选择性的调控机制。研究发现,Cu表面吸附羟基(OHad)会与电解质阳离子(M+)及界面水形成OHad···M+(H2O)n非共价复合物,该复合物在催化电位下会转化为OH···M+(H2O)n并留存于双电层中;同时观察到界面水存在全氢键水、部分氢键水、阳离子配位水三种结构,且其比例随Cu- OHad演化同步变化。进一步研究证实,双电层中OH···M+(H2O)n的局部富集会显著促进CORR向乙酸方向选择性转化,而非生成乙烯、乙醇等其他多碳(C2)产物,且这一规律在不同KOH浓度体系、H池与流动池装置中均成立,为精准调控电催化反应选择性提供了分子层面的新机制与新思路。

1表面物种与界面水随电位的演化。a-c为不同电解质条件下,铜(Cu)在线性电位扫描过程中的原位拉曼光谱:(a)氩气(Ar)饱和的1.0 M氢氧化钾(KOH)水溶液(Ar/H2O);(b)一氧化碳(CO)饱和的1.0 M KOH水溶液(CO/H2O);(cCO饱和的1.0 M KOH重水溶液(CO/D2O)。© 2025 Springer Nature

2界面水与Cu-OHₐd的协同变化。(aAr氛围下,界面水组成随电位的变化。光谱数据取自图1aAr饱和的1.0 M KOH),并对其进行分峰拟合,得到三种水的特征峰:全氢键水(LF-w3200-3300 cm-1,橙色)、部分氢键水(MF-w3350-3500 cm-1,绿色)和阳离子配位水(HF-w3500-3600 cm-1,蓝色)(具体定义参见图1)。(b)电位扫描过程中,界面水组成、电化学电流响应与Cu-OHad625-840 cm-1)拉曼峰积分面积的相关性。© 2025 Springer Nature

本文通过在Ar/CO饱和的1.0 M KOH及D2O电解液中对Cu箔进行线性电位扫描(-0.2~-1.4 V vs SHE),结合原位拉曼光谱采集625-840 cm-1(Cu-OHad)、1925-2125 cm-1(COad)、3000-3700 cm-1或2100-2800 cm-1(界面水O-H/O-D伸缩)三个关键光谱区信号,发现COad吸附起始于-0.9 V(标志催化态开始),界面水结构呈现“高波数→中波数”的非单调变化且与Cu-OHad演化高度同步,该变化不受Ar/CO气氛影响(CO仅削弱Cu-OHad信号),D2O同位素实验进一步确认信号源于界面水而非体相;通过拉曼峰分峰拟合将界面水分为全氢键水(LF-w,3200-3300 cm-1)、部分氢键水(MF-w,3350-3500 cm-1)、阳离子配位水(HF-w,3500-3600 cm-1)三类,揭示随电位负移,Cu-OHad先增后减,MF-w占比同步升高、HF-w降低,-1.1 V后Cu-OHad脱附但MF-w保持稳定(暗示生成的OH···K+(H2O)n留存双电层),且Au催化剂(不易形成OHad)无显著MF-w变化,证实Cu-OHad是界面水结构重构的核心驱动因素。

3界面水与Cu-OHad的碱度依赖性。(aCO氛围下,界面水组成随电位的变化。示例光谱数据取自图1bCO饱和的1.0 M KOH),分峰拟合方法与图2a一致。b-d分别为0.1 Mb)、1.0 Mc)和5.0 MdCO饱和KOH溶液中,电流响应、表面物种与界面水组成的协同变化。© 2025 Springer Nature

4碱度、局部水组成与CORR反应C2选择性的相关性。a-cCu箔电极在H型电解池中、-1.4 V(相对于SHE)电位下,不同KOH浓度时的测试数据:(a)水的拉曼光谱及其拟合结果;(b)对应的水组成;(c)主要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FE)。d-f为铜纳米颗粒气体扩散电极(Cu nanoparticle GDEs)在流动型电解池中、-1.4 V电位下,不同KOH浓度时的测试数据:(d)水的拉曼光谱及其拟合结果;(e)对应的水组成;(fC2产物的法拉第效率。© 2025 Springer Nature

进一步,作者研究了碱性CORR中碱度、局部水组成与C2产物选择性的定量关联,通过H型电解池(Cu箔电极)和流动型电解池(Cu纳米颗粒气体扩散电极)两种体系的对比实验验证了规律的普适性:在-1.4 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下,对0.1 M、1.0 M、5.0 M KOH浓度体系的拉曼光谱分析显示,随着碱度升高,界面水中部分氢键水(MF-w,3350-3500 cm-1)的占比显著增加,而全氢键水(LF-w)和阳离子配位水(HF-w)占比相应变化;同步的电化学测试表明,乙酸的法拉第效率(FE)随KOH浓度升高从2.6%大幅提升至22.4%,而乙烯和乙醇的FE则明显下降(如乙烯从35.0%降至4.4%),且乙酸FE与乙烯、乙醇FE的比值在两种电解池中均随碱度增强而增大;实验通过三次重复测量的光谱平均值与标准偏差分析,证实了局部MF-w的富集程度(以ΔMF表示,即-1.4 V与开路电位下MF-w占比差值)与乙酸相对于其他C2产物的选择性之间存在明确关联,为“双电层中OH···M+(H2O)n非共价复合物调控乙酸生成”的核心机制提供了直接实验证据。

5 乙酸生成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机制假说。(a)乙酸相对于其他C产物的法拉第效率(FE)与ΔMF的相关性。其中,ΔMF的计算方法为:-1.4 V(相对于SHE)时的部分氢键水(MF-w)占比减去开路电位下的MF-w占比,代表OH···M+(H2O)n的局部富集程度。(bCORR反应中C2产物的理论反应路径,其中乙酸被认为是通过OH*CH2=C=O中间体的亲核进攻生成。(c)碱性条件下CORR反应高效生成乙酸的机制假说。© 2025 Springer Nature

作者提出了碱性CO电还原反应(CORR)中乙酸选择性调控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机制,通过定量关联与理论路径推导构建完整分子机制:ΔMF与乙酸的法拉第效率(FE)相对于乙烯、乙醇的FE的比值呈线性关系,且该规律在Cu箔电极(H池)与Cu纳米颗粒气体扩散电极(流动池)中均成立,不同电解池的斜率差异归因于表面亲水性等额外影响因素,原始数据及三次重复实验的标准偏差保障了关联性的可靠性;作者提出CORR中C2产物的理论反应分支路径,明确乙酸源于OH对*CH2=C=O中间体的亲核进攻,而乙烯、乙醇则通过该中间体加氢生成,为选择性差异提供理论依据;图c进一步完善机制假说,指出预催化态下Cu表面羟基(Cu-OHad)与界面水形成的非共价复合物(Cu-OHad···M+(H2O)n)促使MF-w占比升高,催化电位下该复合物脱附生成OH···M+(H2O)n,该物种因电荷中性留存于双电层(区别于溶液中被负电位排斥的游离OH⁻),直接参与中间体亲核进攻以推动乙酸选择性生成,最终为“非共价相互作用调控电催化产物选择性”提供了清晰的分子层面解释。

该研究系统揭示了 Cu 表面物种与界面水的相互作用及对反应选择性的调控机制,以“Resolving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surface hydroxyl on Cu and interfacial water in alkaline CO electroreduc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atalysis上,引起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热议。

三、【科学启迪】

综上所述,该研究以原位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为核心技术,结合电化学测试与同位素实验,系统解析了碱性CO电还原(CORR)中Cu表面羟基(OHad)与界面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机制:发现Cu-OHad与电解质阳离子、界面水形成Cu-OHad···M+(H2O)n复合物,催化电位下转化为OH···M+(H2O)n留存双电层,通过ΔMF与乙酸选择性的线性关联,证实该复合物促进CORR向乙酸转化,且规律在H池、流动池均成立,填补了电催化微环境分子机制的认知缺口。

未来研究需深入界面水在质子转移(如中间体加氢)中的作用,探究其他阳离子对复合物的影响;还需开发更灵敏的光谱技术,研究非亲氧金属表面的类似相互作用。该机制为电催化设计提供新思路,后续可通过调控非共价相互作用优化催化剂微环境,推动CORR在高价值化学品合成中的实际应用。

原文详情:Liu, Q., Yang, W. Resolving non-covalent interactions between surface hydroxyl on Cu and interfacial water in alkaline CO electroreduction. Nat. Catal. 8, 843–852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929-025-01396-5

本文由景行撰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材料牛 » 西湖大学Nature Catalysis:揭示微环境影响 C2产物选择性的分子机制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