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信息】
双活性位点新型双功能电催化剂推动清洁能源高效转化
第一作者:王支国
通讯作者:张永伟*,庞庆*,云斯宁*
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青海理工学院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开发高效、低成本的清洁能源转换技术成为科研界与工业界的共同追求。氢能作为一种绿色能源载体,以及太阳能光伏技术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效转化依赖于高性能电催化剂。然而,传统贵金属催化剂如铂价格昂贵、资源稀缺,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近年来,非贵金属碳基催化剂因其成本低、稳定性好而备受关注。因此,设计具有多重活性位点、高导电性与优异稳定性的双功能催化剂,成为实现高效能源转换的关键挑战。
【文章简介】
近日,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云斯宁教授“新能源材料”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在国际知名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上发表题为“Ni/Zn-ZIF-derived bamboo-like N-doped carbon nanotubes encapsulating Ni-based chalcogenides as efficient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photovoltaics”的研究文章。该研究以Ni/Zn-ZIF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热解与原位硒化/碲化处理,成功构建了具有“竹节状”氮掺杂碳纳米管(NCNT)封装NiSe或NiTe纳米颗粒的双功能催化剂(NiSe@Ni–N–C与NiTe@Ni–N–C)。该结构通过Ni–Nₓ位点与Ni基硫族化物的协同作用,构建了多重催化活性中心。此外,碳管封装有效防止了金属颗粒的腐蚀与聚集,显著增强了催化剂的稳定性。
在碱性电解液中,NiTe@Ni–N–C表现出优异的析氢反应(HER)性能,仅需109.3 mV过电位即可达到10 mA cm⁻²的电流密度,Tafel斜率低至44.6 mV dec⁻¹。在光伏器件的碘还原反应(IRR)中,其作为对电极材料实现了8.30%的光电转换效率,超越传统Pt电极。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揭示了NiTe@Ni–N–C具有接近理想的氢吸附自由能与促进I₃⁻解离的电子结构,从原子层面阐明了其高效催化机制,为设计新一代高效非贵金属能源转换材料提供了新范式。

【本文要点】
要点一:热解ZIF前驱体结合原位硒化/碲化策略构建双活性位点
通过热解Ni/Zn-ZIF前驱体获得Ni NPs@Ni-N-C,然后将Ni纳米离子(Ni NPs)原位转化为NiSe和NiTe,合成NiSe@Ni-N-C和NiTe@Ni-N-C。热解过程中,金属Ni纳米颗粒在引导碳原子成核、生长为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同时,其自身被原位转化为与Ni–Nₓ活性位点共存的NiSe或NiTe。拉曼光谱中,NiTe@Ni–N–C的IG/ID比值较高,表明其石墨化程度更高,从而提升了材料的电导率。电导率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NiTe@Ni-N-C的数值达到202.4 S·m⁻1,优于NiSe@Ni-N-C和Ni NPs@Ni-N-C。N2吸附-脱附测试显示,NiTe@Ni-N-C在保留明显微孔结构的同时,具有比NiSe@Ni-N-C更丰富的介孔结构。这种多级孔结构有利于暴露更多活性位点,并显著增强电催化过程中的传质与电荷传移效率。此外,NiTe@Ni-N-C更大的比表面积,表明其活性位点暴露更充分,从而有助于提升其HER与IRR的催化性能(图1)。

图1.(a)Ni NPs@Ni-N-C,NiSe@Ni-N-C和NiTe@Ni-N-C的合成示意图。(b–d)XRD图谱,(e)拉曼光谱,(f)电导率和(g–i)N2吸附-脱附等温线(插图:相应的孔径分布)。(j)NiSe@Ni-N-C和NiTe@Ni-N-C与已报道过的渡金属碳化物的BET比表面积比较。
要点二:Ni/Zn-ZIF高温热解构建衍生竹节状氮掺杂碳纳米管
利用金属Ni纳米颗粒的催化作用,在实现Ni纳米粒子向NiSe/NiTe原位转化的同时,引导碳原子成核并促进氮掺杂碳纳米管的可控生长。SEM和TEM图像显示在原位硒化/碲化过程中,形成竹节状氮掺杂碳纳米管,促进了高效的质子和电荷传输。被封装的NiSe和NiTe纳米颗粒不仅可以使催化剂免受电化学腐蚀,还可以与邻近的Ni–Nx相互作用协同增效,提升HER和IRR的催化活性与稳定性(图2)。

图2.(a)Ni NPs@Ni-N-C,(b)NiSe@Ni-N-C和(c)NiTe@Ni-N-C的SEM图像;NiSe@Ni-N-C的(d)TEM图像和(e)HRTEM图像(插图为NCNTs和NiSe的IFFT图像);NiTe@Ni-N-C的(f)TEM图像和(g)HRTEM图(插图为NCNTs和NiTe的IFFT图像);(h)NiTe@Ni-N-C的HAADF-STEM图及Ni、Te、N和C元素的EDS映射图。
要点三:NiSe@Ni–N–C和NiTe@Ni–N–C双活性位点碳基催化剂的双功能应用
制备的具有双活性位点的碳基催化剂,在电解水析氢反应和太阳能电池中均表现出卓越的催化活性。在HER测试中,NiSe@Ni-N-C与NiTe@Ni-N-C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的过电位分别为121.8 mV与109.3 mV,相应的Tafel斜率分别为61.4mV dec⁻1与44.6 mV dec⁻1,表明NiTe@Ni-N-C具有更优的催化动力学(图3)。在作为IRR催化剂应用于光伏器件时,NiTe@Ni-N-C与NiSe@Ni-N-C分别实现了8.30%与8.05%的光电转化效率,均优于铂基基准材料的7.21%(图4)。

图3. 碳基催化剂和基准Pt/C的(a)LSV极化曲线,(b)Tafel斜率,(c)过电位(η10)和Tafel斜率的比较以及(d)Nyquist图。(e)NiTe@Ni-N-C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碳基催化剂和泡沫镍的(f)电化学双层电容,(g)电化学活性面积以及(h)经ESCA归一化后的LSV极化曲线。(i)NiTe@Ni-N-C与已报道的碳基非贵金属催化剂HER性能的比较。

图4.(a)碳基催化剂和Pt的CV曲线。(b)NiTe@Ni-N-C在不同扫描速率下的CV曲线以及相应的(c)Ip与扫描速度平方根之间的关系。碳基催化剂和Pt的(d)Tafel曲线,(e)EIS图,(f)J–V曲线以及(g)电化学参数(Rct和ΔEp)与PCE之间的关系;(h)NiTe@Ni-N-C与NiSe@Ni-N-C的(h)光响应测试。(i)NiTe@Ni-N-C与已报道的碳基对电极在太阳电池中的PCE比较。
与单纯的Ni-N-C材料相比,NiNPs@Ni-N-C、NiSe@Ni-N-C和NiTe@Ni-N-C在费米能级附近显示出更高的态密度,这一现象表明,引入金属Ni以及NiSe或NiTe组分有效提升了材料的导电性。其中,NiSe@Ni-N-C和NiTe@Ni-N-C表现出更优的氢吸附自由能(ΔGH*),这主要是由于NiSe或NiTe中的电子通过Ni-Nx键转移至Ni-N-C界面,增加了Ni-Nx位点的表面电荷密度,从而增强了对H的吸附,进一步促进了HER动力学。此外,通过分析Ni-N-C外层Ni位点上吸附的I1–I2键长与差分电荷密度,评估了催化剂的IRR性能。结果表明,NiSe@Ni-N-C和NiTe@Ni-N-C中更长的I1–I2键有效促进了I3⁻的解离,同时,从NiSe或NiTe到Ni-N-C显著的界面电荷转移进一步加速了IRR动力学过程。

图4.(a)Ni-N-C,(b)Ni NPs@Ni-N-C,(c)NiSe@Ni-N-C和(d)NiTe@Ni-N-C的结构弛豫和相应态密度的俯视图。(e)NiSe@Ni-N-C中NiSe位点处(Ni-H*;Se-H*)和NiSe@Ni-N-C中NiTe位点处(Ni-H*;Te-H*)H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图。(f)Ni-N-C,NiNPs@Ni-N-C,NiSe@Ni-N-C和NiTe@Ni-N-C外层(Ni-N-C)上Ni位点处的H吸附的吉布斯自由能图。(g)Ni-N-C,(h)Ni NPs@Ni-N-C,(i)NiSe@Ni-N-C和(j)NiTe@Ni-N-C上I吸附的侧视图。(k)Ni-N-C,(l)Ni NPs@Ni-N-C,(m)NiSe@Ni-N-C,和(n)NiTe@Ni-N-C的差分电荷密度图(黄色代表电子积累,亮蓝色代表电子耗尽)。
【创新点】
1)将Ni基硫族化物与邻近Ni–Nₓ位点结合,多活性位点协同设计,形成双功能催化中心,显著提升HER与IRR活性。
2)创新性构建竹节状NCNT封装结构工程,使催化剂兼具高导电性、大比表面积与优异稳定性。
3)采用原位硒化/碲化策略,绿色合成路径实现金属颗粒的精准转化与碳基体的高度石墨化。
4)通过DFT计算揭示了电子转移与吸附行为的理论机制,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
【总结】
本研究开发的NiTe@Ni–N–C催化剂在高效制氢与光伏能源转换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其低成本、高活性与优异稳定性,为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提供了可行路径。未来,该策略有望拓展至其他能源转换系统,有望推动多场景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此外,该材料的宏量制备与器件集成将是下一步研究的重点,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新材料支撑。
这项研究不仅为碳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下一代高效、可持续能源转换技术的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
【论文信息】
Ni/Zn-ZIF-derived bamboo-like N-doped carbonnanotubes encapsulating Ni-based chalcogenidesas efficient bifunctional electrocatalysts forhydrogen production and photovoltaics.
Zhiguo Wang, Yongwei Zhang,* Guangping Yang, Tianxiang Yang, Jiaoe Dang, Abdullah Nasir, Qing Pang*, Sining Yun*.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通讯作者简介】
云斯宁,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基地负责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领军教授团队负责人。连续7年入选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World’s Top 2% Scientists)”,入选“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和“科学影响力排行榜”。2006年11月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获博士学位,此后分别在韩国延世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英国里丁大学、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访问、交流与学习。目前主要从事新能源材料高效和资源化利用研究,如新一代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器、生物催化、制氢、多能互补等。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专项)、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NSFC面上、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等20余项科研课题。在Chem Sov Rev, Prog Polym Sci, Energy Environ Sci, Electrochem Energy Rev, Adv Mater, Adv Energy Mater, Adv Funct Mater, Adv Powder Mater, ACS Energy Lett, Appl Catal B-Environ, Nano Energy, Angew Chem Int Edit, Renew Sust Energy Rev, J Mater Chem A, Chem Eng J, Small, Materials Today系列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IF>10的论文90余篇),H-因子66,先后有26篇论文入选ESI热点/高被引论文;主编/参编中、英文专著/教材9部;拥有26项国家授权专利技术。2016年获“Wiley材料学高峰论坛-西安”Highly-cited Author Award。2017年获中国国际光伏大会Best Presentation Award奖。2017-2023年,先后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特等奖、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先后担任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和Renewable &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客座编辑(Guest Editor)。目前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reen Energy, Oxford Open Energy等编委;目前担任ESCI国际期刊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11.8)副主编;170余种主要国际SCI学术期刊的特邀审稿和仲裁专家。
更多详情,访问课题组网页
https://xajzkj.teacher.360eol.com/teacherBasic/preview?teacherId=215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