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读】
锂硫电池因其超高的理论能量密度(2600 Wh/kg)、硫资源丰富、环境友好等特点,被认为是下一代高比能储能系统的“明日之星”。Li–S电池的能量优势建立在硫的多电子转化反应基础上,但该过程伴随着多硫化锂的溶解与穿梭,导致正极活性物质流失、电池自放电加剧;与此同时,金属锂负极的非均匀沉积易诱发枝晶生成,进一步引发短路及安全隐患。为此,已有大量研究尝试通过催化剂、宿主材料、隔膜涂层或电解液添加剂分别针对正极或负极问题进行缓解。然而,同时调控正负极界面行为的系统性方法尚属稀缺。
二、【成果掠影】

近期,兰州大学周金元教授与南京工业大学孙庚志教授团队合作,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发表了题为 “Ferromagnetic Bimetallic Catalysts Enha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under a Magnetic Field”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工作首次提出并实证了一种基于非常规d–p杂化铁磁双金属Fe3Ga的界面调控策略,结合外加磁场驱动机制,实现了对正极硫还原反应(SRR)与负极锂沉积行为的双向增强,显著提升了锂硫全电池的倍率性能与循环寿命。
三、【核心创新点】
该研究提出以非常规d–p轨道杂化的铁磁性合金Fe3Ga作为正负极的双功能界面材料,并在外加磁场下,通过磁致催化效和磁流体动力学调控,实现以下多重协同机制:
- 正极方向:Fe3Ga纳米颗粒增强对LiPSs中间体的可逆吸附与电催化转化,提升多硫化物的反应动力学;
- 负极方向:磁化的Fe3Ga通过诱导Li⁺横向扩散和深层沉积,构建稳定的锂沉积界面,显著抑制枝晶;
- 电子结构调控:磁场增强Fe–Ga之间的d–p杂化耦合,提升载流子迁移率,形成快速电子通道(S → Fe → Ga);
- 离子轨迹优化:通过Lorentz力作用实现Li⁺扩散轨迹的重构,推动界面反应区域的空间均匀性
四、【数据概览】
论文中的图1结合DFT计算研究了传统d-p耦合催化剂(阴阳离子配位催化剂),非传统双金属催化剂,以及双金属铁磁催化剂Fe3M的构型设计,进一步探究了Fe3M催化剂在磁场辅助下对锂硫电池催化能力的调控机制,清晰说明了磁场作用下的电子轨道耦合、能垒、吸附能变化等差异。

图2则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结果,从理论层面揭示Fe3Ga在多硫化锂(Li2S4、Li2S2、Li2S)反应路径中的催化优势,包括吸附能变化、Gibbs自由能、电荷转移路径和HOMO-LUMO能隙变化等,验证了该材料在磁场中表现出增强的电子耦合和更低的反应势垒,通过多硫化锂分解势垒发现场调控催化剂具有显著的双向催化能力。

图3通过TEM、HRTEM及元素Mapping等手段确认了Fe3Ga纳米颗粒的结构特征及其在碳纳米纤维表面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XRD、Raman与XPS等谱图进一步佐证了其晶体结构、石墨化程度以及元素价态分布,为催化性能提供了材料基础。

图4重点展示了不同材料及磁场状态下的反应动力学,包括CV曲线变化、电荷转移电阻(EIS)、Li2S沉积行为和电化学活化能等,通过对比实验表明,Fe3Ga@CNF在磁场作用下具有显著提升的电子/离子迁移能力和反应速率。

图5系统评估了Fe3Ga@CNF/S正极在锂硫半电池中的倍率性能与长循环稳定性,在3.0C下仍可保持1091.7 mAh/g容量,10.0C下循环3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达到98.1%,同时与文献中代表性成果进行了横向对比,进一步凸显了该体系在倍率与寿命兼顾方面的显著优势。

图6展示了Fe₃Ga@CNF材料在负极中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对称电池、全电池与软包电池中的综合表现,包括锂沉积形貌、循环稳定性、电压平台与能量密度评估,其中软包电池实测比能量达317 Wh/kg,表明该策略具有明确的工程化潜力与实用价值。

五、【成果启示】
本工作首次将非常规d–p轨道杂化的铁磁双金属材料与磁场耦合策略相结合,系统性提升了锂硫电池中正极转化效率与负极沉积稳定性。该研究不仅提供了一种具有高度协同效应的界面调控新路径,也为今后外场作用(磁、电、光)在储能器件中的集成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文献链接: Ferromagnetic Bimetallic Catalysts Enhanc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Lithium–Sulfur Batteries under a Magnetic Field, Guowen Sun, Chao Yue Zhang, Mengjing Jin, Jiayue Li, Xiaojun Pan, Andreu Cabot, Gengzhi Sun, and Jin Yuan Zhou,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rticle ASAP, DOI: 10.1021/jacs.4c15169
六、【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简介】
周金元,兰州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21年增选为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迄今为止,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6项,已在Sci. Adv.、J. Am. Chem. Soc.、Adv. Mater.、 Angew. Chem. Int. Edit.、Adv. Funct. Mater.、ACS Nano、eScience、Energy Storage Mater.、Sensor Actuat. B-Chem.、Appl. Phys. Lett.等国际知名SCI期刊杂志上发表了200余篇学术论文。
孙庚志,南京工业大学先进材料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特聘教授。近年来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Materials Today、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CS Nano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170余篇,6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1篇入选热点文章。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B类项目。长期担任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第一作者简介】
孙国文,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级博士,现为兰州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为能源材料与器件,主要面向场调控催化剂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ACS Nano,EnSM,CEJ,Small,Appl. Phys. Lett.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甘肃省“创新之星”项目一项,中央高校基础科研业务费一项,入选2024年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担任Journal of Energy Storage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