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材料牛 » 科技 » 中山大学杨国伟教授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突破化学催化:用激光“造能”新范式

中山大学杨国伟教授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突破化学催化:用激光“造能”新范式

1. 导读

在清洁能源转型面临瓶颈时,一项来自中山大学杨国伟团队的原创技术—液相激光发泡(laser bubbling in liquid, LBL)正快速崛起。不同于传统热催化、光催化与电催化依赖“催化剂”和复杂“反应条件”的范式,LBL技术用高能量密度的脉冲激光在液体中瞬时生成“微/纳米气泡反应器”,在常温常压下创造上万开尔文以上的局部高温与GPa的巨大压力,并以纳秒级速度实现超快加热和淬冷,从实现化学反应的高效进行。

2. 成果掠影

中山大学杨国伟教授团队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在线发表了题为“Beyond chemical catalysis: laser production of clean energy”的综述性论文,该综述系统性地评述了脉冲激光发泡技术和聚光光催化、脉冲焦耳热催化和脉冲电催化等非平衡的催化过程,并强调了LBL在各种路线对比中的优势。LBL是一条跨越化学催化极限、在室温大气环境下实现清洁能源高效生产的“新物理途径”。LBL技术无需贵金属催化剂与高温高压设备,绿色、简洁、可控。能够在极短的脉冲模式中完成高通量转化,副产物少、选择性高。通过光束分束、振镜扫描、模块化反应器、可再生电力直驱乃至“太阳直接驱动激光”实现能源的清洁转化。

3. 核心创新点

(1)物理极端微反应器:激光在液体内产生微/纳米气泡,气泡内局部温度可达104 K、压力达百兆帕量级,形成远离热力学平衡的“瞬态反应腔”。

(2)超快动力学窗口:纳秒到微秒级加热与108–1010 K·s–1淬冷,快速“点火”并锁存目标产物,抑制逆反应与副反应,显著提升选择性。

(3)无催化剂高选择性:通过调谐激光波长、脉宽、能量密度与重复频率,实现反应路径定向与产物精准控制。

(4)室温常压下的通用方法:从CO2还原、水分解、氨裂解到氮活化,LBL构成一套统一的“激光非平衡化学”平台。

(5)可工程化放大:可通过高速振镜和光束分束等手段进行放大,通过模块化反应器匹配,以及可再生电力或太阳直接泵浦激光实现清洁能源生产。

4. 数据概览

图1. 液相激光熔蚀(Laser ablation in Liquid,LAL)(A)和 (Laser bubbling in Liquid,LBL)(B)的示意图。

图2. (A)微气泡在焦点的延时图像,用100 k/fps高速成像和74 mJ激光脉冲能量。(B)30fs(蓝色)、0.5 ps(绿色)和1.2 ps(黄色)脉冲宽度条件下激光作用30s时的甲苯吸收光谱。插图:脉冲宽度从30fs到3ps秒,335纳米处的吸光度增长及其线性拟合。(C)吸光度增长率(k335)随脉冲宽度的变化。(D)飞秒和皮秒激光烧蚀有机液体的烧蚀过程和产物示意图。(E)经飞秒(红色)或纳秒(绿色)激光处理后,水和0.1 mM [AuCl4]样品中过钛酸和(F) dpd2+的产率。(G)Carbyne的热力学相图。绿色区域表示carbyne生成的优势热力学区域。(H)带有金纳米晶体的单个carbyne棒状晶体,插图描述了这种结构是如何形成的。比例尺= 10 nm。

图3. LBL过程中微气泡的演化特征。(A)1064 nm、6 ns激光脉冲(20 mJ/pulse)产生等离子体后,冲击波发射和气泡膨胀的初始阶段。比例尺代表 100 微米。(B)微气泡表面周围的两个热边界层。热传导、蒸发和冷凝发生在气泡内部的热层“Ⅰ”中,其温度从 T 变化到气泡表面的蒸汽温度 TB。热传导也发生在液体中的 “Ⅱ”层中。“Ⅱ”层的温度从气泡表面的液体温度 Tl 变化到无穷远处的液体温度 T

图4. LBL的四个基本过程。(A)脉冲激光束示意图。(B)单个脉冲周期内微纳气泡的四个基本过程。阶段 I:脉冲激光激发液体分子,在激光焦点处产生高密度的高能粒子。阶段 II:高能离子通过 LaMer 机制成核,形成大量微纳气泡。阶段 III:富含高能粒子的气泡继续膨胀和冷却。在膨胀和冷却过程中,活性粒子发生反应生成最终产物。阶段 IV:气泡崩溃,将产物释放到周围环境中。

图5. LBL促进二氧化碳高效高选择性还原。

图6. LBL促进水分解制氢。

图7. LBL促进氨水分解制氢。

图8. LBL促进甲醇分解零二氧化碳排放制氢。

图9. LBL促进N2同时进行氧化和还原,一步法合成硝酸氨。

图10. LBL技术规模化设想。

5. 成果启示

LBL 为清洁能源生产提供了一条独立于传统催化的“第三条道路”。其通过激光构建的瞬态非平衡化学环境,绕开了常规路径在能垒跨越、选择性控制与放大工程中的多重限制,使得室温常压、高选择、可规模化的制氢、碳转化与固氮成为可能。从工程化视角看,采用风光电直驱高效激光器,或引入“太阳直接抽运激光”,可在源头实现低碳供能;结合激光分束并配合高速振镜扫描扩大有效作用区,沿着模块化设计反应器、在线分离(如气体收集和膜分离等),实现连续化运行;在能效维度,电-光与光-化学效率双优化是提升系统性能的关键,考虑现有商用电-光效率已超过 50%(实验室水平可达 80% 以上),配合反应腔光场与反应器的协同设计,有望进一步抬升端到端的能效。

原文详情: Beyond chemical catalysis: laser production of clean energy (Chem. Soc. Rev. 2025, DOI: 10.1039/D5CS00087D)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材料牛 » 中山大学杨国伟教授Chemical Society Reviews:突破化学催化:用激光“造能”新范式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