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材料牛 » 科技 » 中南大学龚深团队CEJ:构建Cu/碳纤维/Mo复合材料低热阻碳化物异质界面,应用于热管理

中南大学龚深团队CEJ:构建Cu/碳纤维/Mo复合材料低热阻碳化物异质界面,应用于热管理

近期,中南大学龚深教授团队基于数据驱动设计双界面改性元素的策略,采用湍流冲击均质铸造成功制备了高导热低热膨胀系数Cu-Cr-Zr/碳纤维(CF)/Mo复合材料。该工作以Construction of a low-thermal-resistance carbides heterogeneous interface in Cu/carbon fiber/Mo composites for thermal management application为题在材料、工程等领域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hem. Eng. J.》发表。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9541

重点:

通过湍流冲击均质铸造工艺成功制备Cu/CF/Mo复合材料。

Cu基体与CFs之间形成的碳化物异质界面结构增强了Cu/C界面结合力。

AMM模型结果表明,碳化物异质界面极大降低了界面热阻。

Cu/30CF/10Mo(vol.%)复合材料展现出高导热性和低热膨胀特性。

简介:

随着电子元件的集成化与微型化,对具有各向同性优良热性能的热管理材料的需求日益增长。本文基于数据驱动筛选双界面改性元素Cr和Zr,并采用湍流冲击均质铸造成功制备出高导热(TC)、低热膨胀系数(CTE)的Cu/CF/Mo复合材料。通过构建约80-nm Cr3C2层和250-nm (CrZrMo)C层的异质界面增强Cu/C界面结合力,同时通过形成富集Cr和Zr元素的多元素扩散层提升Cu/Mo界面结合。界面改性为CFs在Cu基体中形成均匀的三维互穿网络及Mo颗粒分散提供了有利条件。Cu-Cr-Zr/30CF/10Mo复合材料具有优异性能:其平均TC达454.1 W·m-1·K-1,CTE为12.2 × 10-6 K-1。构建的碳化物界面层热阻模型及计算结果表明,Cu/(CrZrMo)C/Cr3C2/C异质界面通过声学匹配缓解界面声子散射,显著降低了界面热阻。EMA-AMM模型有效预测了复合材料导热性能,并阐述各参数对复合材料TC的影响程度。本研究设计的Cu/CF/Mo复合材料具有各向同性高TC特性,有望成为散热工程领域的新一代热管理材料。

图文导读:

图1、 双界面改性元素X的数据驱动筛选流程(a) XC的形成能(b) 筛选标准(c) 元素X在Cu和Mo中的固溶度(d)基体中固溶0.1 wt.% X时的导电率。

图2、 Cu-1Cr-1Zr/30CF/10Mo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示意图。

图3、 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a) Cu-Cr-Zr/30CF,(b) Cu-Cr-Zr/30CF/5Mo, (c) Cu-Cr-Zr/30CF/10Mo, (d-f) (a-c)的局部放大细节图;复合材料界面SEM图像及元素分布曲线:(g) Cu-Cr-Zr/30CF,(h) Cu-Cr-Zr/30CF/5Mo,(i) Cu-Cr-Zr/30CF/10Mo。

图4. 蚀刻后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a-g)及Cu-Cr-Zr/30CF/5Mo的CT图像(h-l):(a) Cu-Cr-Zr/30CF,(c) Cu-Cr-Zr/30CF/5Mo, (e) Cu-Cr-Zr/30CF/10Mo,(b, d, f) 互连的CF结构,(g) Mo颗粒形貌,(g-1, g-2, g-3, g-4) EDS mappings,(h) CT-3D重构结果, (l) CT-3D表面微观结构,(i-k) (l)中X-Y、X-Z和Y-Z面的微观组织。

图5、 (a)CF原料的形貌,XRD图谱:(b) CF原料,(c) Cu-Cr-Zr/30CF/xMo复合材料,(d) 萃取的CF。Raman光谱:(e) CF原料及(f) 萃取的CF。CF原料的XPS光谱:(g)全谱,(h) C1s。从Cu-Cr-Zr/30CF/10Mo复合材料中萃取CF的XPS光谱:(i)全谱,(j) C1s,(k) Cr2p,(l) Mo3d。

图6、 从复合材料中萃取CF的整体SEM图像:(a) Cu-Cr-Zr/30CF,(c) Cu-Cr-Zr/30CF/5Mo,(e) Cu-Cr-Zr/30CF/10Mo。萃取的单根CF形貌: (b) Cu-Cr-Zr/30CF,(d) Cu-Cr-Zr/30CF/5Mo,(f) Cu-Cr-Zr/30CF/10Mo。

图7、 Cu-Cr-Zr/30CF/10Mo复合材料中Cu/CF界面TEM表征。(a) Cu/CF界面TEM图像,(a-1) 线扫描元素分布曲线,(a-2, a-3, a-4, a-5, a-6) 元素分布mappings, (b) “碳化物层1″界面区域TEM图像,(c) “碳化物层1″HRTEM图像,(d) “碳化物层2″界面区域TEM图像,(e) “碳化物层2″界面处HRTEM图像,(f) (e)图中虚线圆圈处的FFT图像。

图8、 Cr3C2层区域的TEM分析。(a) Cr3C2层及其邻近界面的明场图像,(b) Cr3C2/CF界面区域的HRTEM,(c) CF的FFT图像,(d) Cu/ Cr3C2界面区域的HRTEM,(e) Cr3C2的FFT图像, (f) CF中石墨(002)面的IFFT分析,(g) Cu的FFT图像,(h) Cu (-11-1)面的IFFT分析,(i) Cr3C2 (212)面的IFFT分析。

图9、 TEM表征。(a) Cu-Cr-Zr/30CF/10Mo复合材料整体,(b) Cu/Mo界面,(b-1, b-2, b-3, b-4) 元素分布mappings,(c) Cu和(d) Mo的HRTEM晶格像。(e) Mo[001]带轴的FFT分析。

图10、 界面结构与界面热阻建模(a) Cu-Cr-Zr/30CF,(b) Cu-Cr-Zr/30CF/5Mo,(c) Cu-Cr-Zr/30CF/10Mo。

图11、 复合材料性能。(a) 面内与通面的TC,(b) TC模型与实验值对比,(c) 不同复合材料的界面热阻和界面热导,(d, e) 面内与通面上尺寸随温度变化,(f) 面内与通面的CTE, (g) CTE模型与实验数据对比,(h) 各种复合材料的TC和CTE性能对比,(i) 弯曲应力-应变曲线与弯曲强度。

结论:

本研究基于数据驱动方法,筛选出改善Cu/CF和Cu/Mo界面润湿性的改性元素Cr和Zr,并通过湍流冲击均质铸造技术成功制备Cu/CF/Mo复合材料。其中Cu-Cr-Zr/30CF/10Mo复合材料展现出卓越的综合性能。其面内与通面的TC值分别达462.5 ± 12.8 W m-1 K-1和445.6 ± 9.3 W m-1 K-1,较纯Cu提升15.7 % 和11.4 %,而面内与通面的CTE值分别为12.0 ± 0.3 × 10-6 K-1和12.5 ± 0.3 × 10-6 K-1, 分别比纯Cu降低31.4 %和28.6 %。

Cu-Cr-Zr/30CF/10Mo复合材料展现出各向同性的高TC与低CTE,其主要原因在于:Cu/(CrZrMo)C/Cr3C2/CF异质界面增强了Cu/CF界面结合力,从而降低了界面热阻。此外,富Cr、Zr元素的扩散层改善了Cu/Mo界面结合,这有利于Mo颗粒在三维空间均匀分散,从而有效限制热膨胀。同时,集成化的三维互穿CF网络提供了多路径高效热传导通道。

对界面进行深度研究发现Cu与CF之间的界面由致密连续的80-nm Cr3C2层和250-nm (CrZrMo)C层构成,未见明显微孔与裂纹。Mo含量的提升促使活性Mo原子充分的供应,从而加速了碳化物形核长大。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双层碳化物过渡层,适度减薄较厚的(CrZrMo)C层可优化复合材料TC。同时,Cu/Mo界面界限清晰且结合紧密,这是界面处富集的Cr、Zr元素形成扩散区的结果。

根据界面微观结构建立了界面热阻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具有低热阻的Cu/(CrZrMo)C/Cr3C2/CF异质界面与原始Cu/CF界面相比热阻降低了51.4%。一方面,Cu/(CrZrMo)C/Cr3C2/CF异质界面有助于在Cu与CF之间建立有利的键合,避免低TC空气存在;另一方面,金属碳化物适中的声子速度缓解了界面声学失配与声子散射,从而降低了界面热阻。基于对界面热阻等多因素的综合评估,EMA-AMM模型可精确预测复合材料TC。此外,通过ROM和Turner模型计算复合材料CTE,结果表明CTE受Mo体积分数的调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材料牛 » 中南大学龚深团队CEJ:构建Cu/碳纤维/Mo复合材料低热阻碳化物异质界面,应用于热管理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