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材料牛 » 科技 » 北京科技大学Science:原子层“焊接”术,让二维半导体触电性能飙升

北京科技大学Science:原子层“焊接”术,让二维半导体触电性能飙升

金也

一、科学背景

自硅基晶体管逼近物理极限以来,原子级薄的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TMDs)被视为“后摩尔”时代最理想的沟道替身:它们拥有1.2–1.8 eV的可调带隙、原子级锐利的界面和优异的静电控制,可将栅长继续压缩至10 nm节点以下。

然而,当工业试图把TMD从实验室搬进晶圆厂时,金属-半导体接触却成为“阿喀琉斯之踵”。传统硅工艺依赖金属硅化物与硅形成强共价键,接触电阻低至20–50 Ω·μm,且能经受400 °C后端制程(BEOL)不退化;而TMD表面只有范德华力,既无悬挂键,又被硫族原子“钝化”,金属沉积后只能形成弱范德华(vdW)搭接,带来三重恶果:一是隧穿势垒厚达1 nm、高度>0.3 eV,电子注入效率骤降,接触电阻普遍>500 Ω·μm;二是界面粘附能仅0.05 eV Å⁻²,高温退火时金属再结晶、球化,沟道被拉裂;三是热-电耦合失效,器件在300 °C即出现>50%性能衰减。

过去十年,科研界尝试边缘接触、半金属Bi/Sb、相变界面等方案,虽把电阻降到100 Ω·μm量级,却仍在BEOL热预算前败下阵来。如何像硅化物那样在原子尺度“焊死”金属与TMD,成为二维电子学能否走进5 nm以下技术节点的生死关。

二、创新成果

近期,北京科技大学张跃院士、张铮教授和张先坤教授联合首创“原子层键合(ALB)”工艺:利用超软氩等离子体选择性剥除单层MoS₂表面硫原子,暴露的Mo原子层因失配应力自发收缩6%,与Au(111)晶格失配从8%骤降至<0.3%,遂形成金属-金属共格界面;该界面键合能提升至0.28 eV Å⁻²,为vdW的5.4倍,载流子隧穿势垒接近0 eV,首次同时实现70 Ω·μm接触电阻、400 °C热稳定性及1.1 mA·μm⁻¹饱和电流,全面满足2028年IRDS高性能逻辑需求,并在WS₂、MoSe₂等多层二维半导体中验证通用性,为二维集成电路“实验室到晶圆厂”扫清最后障碍。

三、图文解析

图1  ALB 接触与 vdW 接触的比较。

图2  MoS₂与金电极之间ALB合金接触的实现。

图3 ALB接触的电子特性。

图4 铝基复合材料接触面的增强热机械稳定性。

四、科学启迪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建立金属相干结合界面,成功实现了二维过渡金属二硫化物半导体与金属之间的ALB 接触,以“把范德华弱接触升级成金属共格强键合”的简洁思路,一举破解二维半导体电极的电阻、热稳定性双重瓶颈,示范了材料-工艺-器件协同设计的威力。,其精髓在于“让界面自己长出匹配晶格”——利用TMD本征层间弱耦合,使过渡金属面在失配应力下主动收缩,与金属晶格自对准,从而把高能量垒的“隧道口”改造成零势垒的“高速匝道”。。ALB 接触克服了范德华半导体的固有缺陷,极大地提高了范德华电子器件的工业兼容性,并有望引领二维电子器件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转变。

原文详情:10.1126/science.adz2405.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材料牛 » 北京科技大学Science:原子层“焊接”术,让二维半导体触电性能飙升

相关文章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