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材料牛 » 科技 » 内蒙古科技大学蔡长焜&包金小AEM:高性能可逆质子传导固体氧化物电池Fe基电极晶格畸变驱动的自旋态工程题目:

内蒙古科技大学蔡长焜&包金小AEM:高性能可逆质子传导固体氧化物电池Fe基电极晶格畸变驱动的自旋态工程题目:

一、 【导读】  

在可再生能源与氢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逆质子导体固氧化物电池(R-PSOCs)因兼具发电与电解功能而备受关注,但空气电极在双功能氧电催化性能和稳定性方面仍存在短板,尤其是在摆脱Co等昂贵元素的前提下实现高性能更具挑战。近日,内蒙古科技大学蔡长焜副教授和包金小教授在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研究团队首次提出“晶格畸变驱动Fe自旋态调控”的新机制:通过Fe基双钙钛矿SmBaFe2O5中引入少量Zn2+诱导晶格畸变,促使Fe3+由高自旋向低自旋转变,实现对电子结构的深度优化,显著提升氧还原(ORR)与氧析出(OER)双向催化活性。基于这一策略构筑的SBF空气电极在700 ℃下实现0.95 W cm-2 的峰值功率密度和1.69 A cm-2的电解电流密度,并展现优异的抗 Cr 中毒能力与长期稳定性,为低成本、高性能R-PSOCs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设计思路。相关成果已发表在学术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朱亚宁和谢满意博士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新科研团队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一流学科科研专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项目等支持。

二、【成果掠影】

研究团队通过在Fe基双钙钛矿SmBaFe2O5中引入Zn2+,精准调控晶格畸变及 Fe 的自旋态,实现了空气电极电子结构与催化活性的协同优化。Zn2+诱导的晶格畸变显著放大了Fe—O 八面体的晶场分裂,使Fe3+由高自旋态向低自旋态转变,从而提升了Fe—O 共价性与氧空位浓度,赋予材料更优异的氧还原反应(ORR)与氧析出反应(OER)动力学。该成果突破了传统Fe基空气电极性能受限的瓶颈,为构筑低成本、高活性、长寿命的R-PSOCs空气电极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设计思路,并为可持续能源转化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概览】

图1  SBFZ空气电极的结构演变与微观表征  

通过XRD及Rietveld精修发现,Zn2+引入使得SBFZ晶胞沿a、b轴方向显著膨胀,证明Zn2+成功诱导了SBF的晶格畸变。HR-TEM、IFFT 与 GPA 分析进一步揭示了SBFZ局部应变增强,形成更明显的畸变结构,有利于调控Fe的自旋态与电子结构。同时,EDS 元素分布显示各元素在材料中均匀分散。整体结果表明Zn2+的引入有效调控晶体结构,为后续Fe自旋态调控与催化性能提升奠定基础。

图2  SBF与SBFZ的电子结构调控与氧缺陷行为分析  

通过XANES光谱分析,Zn2+的引入升高了Fe元素的氧化态,改善了Fe—O 共价性和氧空位的分布。EXAFS和小波变换分析进一步确认了Zn诱导的晶格畸变,使Fe—O 键长略有增加,从而优化了催化位点的结构。FTIR结果显示SBFZ表面增加了Brønsted 酸位点(BAS),提升了质子耦合电子转移(PCET)效率。EPR和XPS以及结合DFT分析表明,Zn2+引入降低了氧空位的形成能,增强了材料的水合能力。

图3  SBF与SBFZ 的氧动力学、电化学活性与稳定性性能对比  

通过高温 XRD 和 O2-TPD 测试,分析了Zn2+引入对SBFZ 氧表面交换行为的影响,SBFZ表现出更低的氧脱附温度和更高的氧吸附能力,表明Zn促进了氧的迁移与活化。电导率弛豫(ECR)测试显示,SBFZ 的表面交换系数(Kchem)、体扩散系数(Dchem)和活化能(Ea)均优于SBF,表明Zn改善了氧的表面交换动力学和体扩散性能。交流阻抗谱(EIS) 测试表明,SBFZ 在不同温度下具有更低的极化阻抗,进一步证明了 Zn 诱导的结构优化提升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此外,SBFZ 在长时间循环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进一步验证了其优异的耐久性。

4  基于SBFZ空气电极的单电池性能、对比与稳定性评估  

图中展示了SBFZ电极在燃料电池(PCFC)和电解(PCEC)模式下的电化学性能。在 PCFC模式下,SBFZ电极制备的单电池相较于SBF电极在700 ℃下,表现出优异的功率密度,提升约 65%,在 PCEC 模式下,SBFZ电极也表现出优异的电解性能,特别是在 1.3 V 时,电流密度达到 1.69 A cm-2,明显高于 SBF。此外,SBFZ 电极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短期稳定性测试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长时间运行后无显著性能衰减,展现了其卓越的耐久性和可靠性。

5  Zn引入诱导的Fe自旋态调控、电子结构演化与双功能催化机理分析 

通过穆斯堡尔谱(Mössbauer spectra)发现,Zn2+引入引发Fe3+从高自旋态向低自旋态转变。图中展示了晶格畸变诱导的Fe 3d能带和O 2p能带的重叠变化,结合 DFT 态密度计算表明,Zn促进了Fe 3d 和 O 2p的电子重叠,优化了Fe—O 键合强度,降低了氧空位形成能。有效降低了 ORR/OER 的反应能垒,优化了氧中间体的吸附和电子转移过程,进一步提高了电极的双功能催化性能。该分析揭示了Zn引入引起的晶格畸变驱动Fe3+自旋态转变在催化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并为设计高效Fe基双功能电极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五、【成果启示】

研究团队通过引入少量Zn2+精准调控Fe基双钙钛矿的晶格畸变与自旋态,实现了对 SmBaFe2O5(SBF)电子结构和缺陷行为的深度优化,成功构筑出低成本、高活性、高稳定性的Fe基空气电极 SBFZ。该“晶格畸变驱动自旋态调控”策略不仅显著提升了ORR/OER双功能催化性能,降低了反应能垒,还赋予材料优异的抗Cr中毒能力与长期运行稳定性,为低成本R-PSOCs的高性能化提供了全新的材料设计路径。这一工作突破了传统Fe基空气电极性能受限的瓶颈,展示了自旋态工程在固体氧化物电池领域的重要潜力。该策略为开发下一代高效、耐久、低成本的可逆质子导体电池电极材料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清洁能源转化、储能设备和氢能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范式,具有广阔的工程化与产业化应用前景。

原文详情:Lattice Distortion Driven Spin‐State Engineering in Fe‐Based Electrodes for High‐Performance Reversible Proton‐Conducting Solid Oxide Cel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DOI: 10.1002/aenm.202505004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材料牛 » 内蒙古科技大学蔡长焜&包金小AEM:高性能可逆质子传导固体氧化物电池Fe基电极晶格畸变驱动的自旋态工程题目:

相关文章

评论 (0)